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大汉天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偶然生为亚裔 VS 偶然生为JIA(美)人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51#
 楼主| 发表于 2013-9-8 18:55 | 只看该作者

当心!亚裔需要注意的北美名校的“潜规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瞄准美国高校竞相提交入学申请。人们总以为,不唯分数而论的美国高校录取制度似乎距离公平更近。经典的美国梦中,进入常春藤大学也往往成为优秀的穷人家孩子向社会上层流动、争取均等机会的关键渠道。新近引进出版的美国著名记者丹尼尔•金所撰写的《大学潜规则:谁能优先进入美国顶尖大学》一书,却为人们戳破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泡泡。

这是第一本详细披露美国一流大学招生录取的纪实报道,也是第一本揭示美国一流大学招生潜规则的书。作者告诫人们,美国一流大学招生中存在的鲜为人知的双重录取标准: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都向权贵家庭的子女大开方便之门,为他们将来在政界和商界成为领袖人物做好铺垫;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能进入一流大学的为数不多,亚裔学生更是面临着特别的“挑剔”。

此书历时三年写成,一经出版,便畅销全美,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使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著名大学受到社会舆论的空前压力,迫使哈佛等著名大学取消了有利于权贵富裕家庭的提前录取政策,作者也因此荣获2004年普利策奖。

不求“最优”,但求“适合”?好大的幌子!

假如你门门功课均位列榜首、SAT满分,美国的一流大学依然可以找出看似极具说服力的理由拒绝你,比如回答道:“这个学生从书面材料上看起来很不错,可是他(她)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群体。”

据丹尼尔•金透露,哈佛大学招生部门资深官员戴维•伊万斯1997年曾在一篇题为《纯粹择优录取的缺陷》的文章中以这样一个比方透露美国大学录取“潜规则”:“一所大学好比一个管弦乐团,需要的不仅仅是小提琴手。大学应该是一个(多种人才的)共生整体。”正因这种逻辑,他们放弃一些优秀人才,反而招收一些条件并不突出的学生。

好大的幌子,相比严格基于分数的评价体系而言,对申请者个人素质进行主观性评估的评价体系其实有更多可钻的空子。面对“潜规则”,高校管理者常常如此辩解:那些受到优待的学生都“合格”,“完成大学学业没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仅仅意味着这样一名学生大致能够毕业。要知道,申请名校的绝大部分学生都符合这一条件,然而,能够被录取的只有一小部分。

对于美国大学招生中的双重标准,丹尼尔•金历时三年深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杜克、康奈尔等美国100多所高校展开调查和追踪报道,为人们提供了招生录取中许多真实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细节。

美国前参议院多数党主席比尔•弗里斯特的长子——小威廉•哈里森•弗里斯特,中学时代不过是个中等生,对参加派对的兴趣远远超过对作业的兴趣,更喜欢与球队的朋友们厮混,而不是与学者相处。尽管如此,他却从父亲那儿继承了一笔价值不菲的财产:轻而易举进入美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普林斯顿大学读书。事实上,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人员在评估哈里森的申请材料时,将他排到了一个很靠后的位置,不过他的显赫身世弥补了一切不足:他的家庭捐赠了几百万美元,藉此巨款学校修建了一座新的学生活动中心;他的父亲既是政界名人,也是该校的前董事会成员。可惜,即使被名校录取,哈里森依旧没让他的父亲省心。他在学校最广为人知的事情竟然是加入了以酗酒胡闹闻名的社交俱乐部,并且曾因为使用违禁药品而被拘捕。难怪,就连哈里森的高中及大学同学布兰登•帕里都说:“对于哈里森能否进得了普林斯顿,我认为没人怀疑过。”

同样申请普林斯顿大学,许多方面显露出出众才华的亚裔男孩杰米•李却出人意料地碰了壁。他在伦敦长大,智商高达“天才级”的162,不仅是标准化考试像是PSAT、SAT的高手,在解决问题方面也表现出相当的独创性,比如曾获得奖励在数学方面表现出创新力的“格林威治高中奖”,还在乐曲创作和机械设计上表现出很强的创造力,甚至曾设计制作过一个能自动开启的木箱用来储存CD唱片。丹尼尔•金通过调查发现,亚裔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多少受点歧视。想要进入名校,亚裔学生的SAT分数必须远远高于包括白人学生在内的其他族裔,甚至没有达到满分就被归为“不及格”。而杰米在数学和音乐方面的特长也正好符合人们的族裔偏见。在多元化时代,名校往往不愿录取有数学和音乐才华的亚裔学生,因为它们害怕录取太多来自同一族裔、具有相同兴趣的学生会使“多种人才的共生整体”失去平衡。

特权优先往往容许一个学业平平的学生轻易越过另一个成绩优秀者而进入常春藤大学。

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罗伯特•伯金诺曾计算过一所常春藤大学面向“常规学生”招生的比例,得出的结论令人惊讶:没有任何背景的学生所要争取的录取名额,仅占全部名额的40%。

富裕家庭的白人学生成为受优待群体的主体

申请美国一流大学时,什么样的特权可以享有优先的权利?丹尼尔•金同样一一道来。最终人们看到,富裕家庭的白人学生成为受优待群体的主体。

比如,金钱相当管用,尽管许多高校标榜“无资金需求”,甚至承诺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助学金。几乎所有美国一流大学的资金筹措办公室都列有一张“发展项目”名单,将那些仰仗父母为学校捐赠或有可能捐赠巨款的学生排在录取名单的前面。申请者的高中成绩垫底,或者SAT成绩比那些被拒收的申请者要低上300-400分,这些都没关系,足够多的金钱可以为他们翻盘。一些学校像是杜克大学甚至一度要求招生人员专门追寻富家子弟。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学校短期捐款数额的考虑,更主要的是担心如果招收太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将来的校友群体会日渐贫穷,从而使捐赠减少,学校财政滑坡。

比如,名人子女必然受到青睐,他们能够帮助学校提升知名度。总统、参议员自然属于名人,好莱坞知名经纪人、《纽约时报》发行人同样在名人之列。

当然,录取政策也偏向那些有着体育特长的学生。这样的倾斜通常被认为是有利于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的,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受惠学生更多的来自富裕的白人家庭,因为学校并没有把优先录取的名额分配给篮球、田径之类少数裔学生通常参加的运动项目,而是给了划船、壁球、骑马、滑雪、击剑、高尔夫球之类的项目,甚至是马球,显然,这些项目主要由出自高收入白人家庭的学生从事。

丹尼尔•金犀利地指出,在美国名校追求的各种多元化目标中,社会经济背景的多元化最容易被抛弃,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利益往往被牺牲。学校转而从其他方面取得平衡,比如通过招收来自富裕家庭的女运动员,来达到性别多元化;通过招收中产阶级的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来达到种族多元化;通过招收来自欧洲和中东的达官贵人家庭的学生,来达到国际多元化。

因为披露了很多并不光彩的招生内幕,丹尼尔•金不可避免地被很多美国大学列入“黑名单”。有高校管理者谴责他的文章“蓄意误导公众,违背了起码的职业道德”。而丹尼尔•金的初衷其实就像他在后记中写道的那样简单:“恳请不要将闪耀着大师们智慧之光的课堂听课席拍卖出售给那些叫价最高的人!请把它们留给那些不枉自己天赋、勤奋努力的莘莘学子吧!”(作者:月白釉)
专业创造财富,诚信实现价值!资深全牌地产经纪,十五载蒙特利尔经验,国粤英法鲁湘赣,全心全意,全程服务。手机(514)5760923;微信号:lfzad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9:26 | 只看该作者

为啥亚裔出校门后无法再优秀,藤对亚裔特别是亚男有“歧视”?

下面这个小中的blog和其他人的反应也许可以说明些(不是全部)问题。(俺转文章并不代表俺赞同文章观点)

不知各位能看出什么,反正俺是看出了许多东西。想说的几个感想:

1,咱们只重视了教孩子中文,但没有教过孩子中国文化(老中们自己大概都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以致很多亚裔第2代都和许多其他族裔的人一样,以为亚裔以双眼皮、皮肤白为美等等是接受了西方审美观,而不懂得亚洲人也有自己的审美观,这种审美和西方无关,认识不到人类在某些方面的审美是universal 的。

2,老中(老亚)只教了孩子们混饭(survival)层次上的雕虫小技,并没有prepare他们面对真实的复杂的世界。所以出了校门,遇到书本之外的世界时,就傻眼了。

3,亚裔第2代,成长过程中面临的challenge比白人和移民来的第一代大。他们在文化夹缝中长大,两种文化的精华都吸收不到,很自然很容易成为无根的浮萍。

4,很遗憾,第2代看不起第一代,第一代不理解也不了解第2代,以致两代人没什么交流。第一代不能引导帮助第2代go through racial identity search,不能让第2代站在自己肩膀上形成族群和文化认同,第2代只能靠瞎碰瞎撞。

5,亚裔第2代的community,是一个男女互相不理解,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是互相仇视的世界。

6,美国的亚裔社区和文化(包括和老亚不沾边的第2代的社区),不是一个容易让人认同和喜欢的社区、文化。

7,一个族群,没有文化的底蕴,不可能走得远。犹太人整体能成功,是因为文化。亚裔第2代整体高中阶段学业表现优异,是得益于我们的文化在某些方面的长处。但进入社会后整体难以像犹太人那样有大的成就和影响,也是因为文化上的缺失或弱点。

。。。。。
专业创造财富,诚信实现价值!资深全牌地产经纪,十五载蒙特利尔经验,国粤英法鲁湘赣,全心全意,全程服务。手机(514)5760923;微信号:lfzad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1 13:04 , Processed in 0.041123 second(s), 2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