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yyp&ap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谊] 三佳会社,文人的会所,诚邀您的加入!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4:16 | 只看该作者

营救吴英

最近关注吴英被判死刑的新闻,有些个人看法。写在这里,希望得到更多人关注,拯救年轻企业家吴英还在继续....

                                   吴英之死

尽管不在经济行业多年,但仍不由自己地还会看些关于经贸,投资的新闻信息。5年前,看过关于本色集团的介绍,它的迅速发展快得像传说,它的市场促销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什么洗车送电视,洗衣送床上用品等等,给社会大手笔捐赠资助,表面看起来赔血本在促销, 实际上是很好的广告宣传。它带来的最直接的效用,就是在最短时间内使本色集团迅速声名鹊起。所有人都在好奇,本色背后操手是哪一位,媒体最初都没有任何报道,或许是没人知晓,或许是为了保持神秘。

正在为它喝彩时,咣当,07年,一个叫吴英的27岁女孩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拘捕,
吴英,何许人也?1981年出生在浙江东阳农村2003年用2万元开办美容院起家,2006年注资人民币5000万元成立本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包括洗衣业、连锁酒店等七家企业
吴英,本色集团负责人,年轻的企业家。被不是企业债权人的政府提起公诉,被捕而且迅速被当地法院判以死刑。

“刀下留人!”一群中小企业主,一批法律界及社会知名人士,还有无数民众在为她祈求,申冤。5年了,结果却是,一审死刑,二审在吴英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并且还没被查实之际,为了给某些人一些交待,擅自认同了非法吸收公公众存款罪后,依旧被处以死刑。

二审法庭上,吴英当场泪流满面,我的心也受到了强烈震撼。一个如此有魄力,有能力的年轻企业家,被白白浪费了5年最好年华之后,还是要面对死亡,而且是背负背信弃义,欺世盗名,一个正直人士视为莫大耻辱的罪名!

是什么人一定要置她以死地?政治法律体制背后的故事自有专家解说。这里,以多年商场经验,从商人的角度分析一下对吴英恨之入骨的仇人们,他们才是推动吴英死刑的直接力量。

1. 吴英垄断的行业业主:美容业,洗衣业,洗车业,商铺,房地产开发
    7个行业,重拳出击,把人都打趴下,还让不让人生存了,太狠!
2. 促销行业:纺织行业,家电行业
    举例来说,一套普通床上用品,出厂价仅100元左右,商场卖1000元,你拿市面上1000元的东西作你洗衣房的促销品,纺织行业的销售商还活不活了?
3. 促销行业有关的所有企业采购员
那些拿走部分差价,低买高报的采购人员还怎么向领导交待?
4. 受贿的各级政府与企业人员
    你一入狱,他们自身肯定难保。不赶紧斩草除根,他们入狱也不久矣。

当然,还因着吴英耿直的个性。她出名了,有房地产同行借她的名义大肆宣传,连番炒作,某某楼盘销售看好,已经被本色集团圈定主要铺面。楼盘价格几月内迅长,对她有什么坏处呢?她非要站出来,提醒大家,价格不合理,本色也没有投资。年轻的人啊,你难道不知所有的项目没有背景能做起来吗?平白的把自己当作出头鸟,任人落井下石,当靶子打?!


第一次庭审,公诉人质问:“你有什么能力来做这些事情?”年轻的姑娘反问:“你凭什么说我没有能力来做这么多的企业,这么多的事情?”是啊,法律界人士,你没有经过商,不懂得创业,有何资格来质问一个企业家?可是,姑娘,你已经虎落平阳被人欺了,还这般硬气是为哪般?一审判你死刑,态度“恶劣”是其中因素之一。

5年之后,因着保命,吴英选择了认错认罪,选择了检举,符合了减刑的条件之后,获得的仍是一纸死刑判决书。法庭上流泪的姑娘,你是否看透了人生?

吴英有错,错在太年轻气盛,当她雄心壮志开拓事业时,她没有功夫去考虑其他人的处境。
27岁,她怎么会有47-57岁人的城府与心机?或作是我,恐怕更为张扬都大有可能。年轻,是创业的本钱,有激情,有魄力,有精力,有前不怕狼后不怕虎的勇气,但是张扬的个性遭人忌恨,被打压也符合国内行情。

吴英有错,致命的错误,接受了一些背景复杂的人的借款。其最大债权人4亿借款里包含了多少官员的黑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吴英所提出的400%高额回报,百分之百是被那些官员或握有特权的人强求的。

一个优秀企业家不容易出现,她必须是嗅觉灵敏,有进取精神,善于创新,能吃苦,敢冒险的人. 每一个创业者都知道至少一个事实,2年,仅仅是能站稳就不错了,何谈利润?如果大手笔投入在固定资产上,就更不好估计了。每个项目投入前,一定是要有个商业计划之类的报告,这个报告包括了市场调查,风险评估,短期与长期利益展望, 吴英要找的债权人必须是了解她的品格,相信她的眼光与能力,有承担利润与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只有投机心态,对市场经济不懂行的人怎么有那个耐心等待你呢?一旦有风吹草动,先撤的是这些人,资金链中断,企业如何生存?

同是债务人,温州商人林春平的遭遇就大不相同了。他以贩卖小商品起家,而后慢慢做大,却因投资包机生意而曾背负2000万债务他的债权人们信服他,花钱送他到新加坡学习金融管理,从而有机会遇到安南的儿子,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被他引荐其中一些破产银行,20111111日,林春平斥资6000万美元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温州商人又一次创造了中国记录——收购外国银行。奇怪的是,林春平筹资背债更早,为何没有被治罪呢?为何他能成名,而吴英却成死囚了呢?

再看清代徽商胡雪岩善意资助了他的贵人有龄五百两银子,王有龄发迹后并未忘记当年胡雪岩知遇之恩,于是资助胡雪岩自开钱庄,号为阜康。之后,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王自缢后,投靠左宗棠在左宗棠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抚局事务。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硷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胡雪岩因此名声大振,信誉度也大大提高。自清军攻取浙江后,大小将官将所掠之物不论大小,全数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在各市镇设立商号,利润颇丰,短短几年,家产己超过千万。胡雪岩本是一平民,无非也是用他的仁,义,赢得大家的信任,筹款有方,跟官府人员周旋游刃有余,从而才有他自己生意的大幅发展。为何<胡雪岩传>在每个商人手中流传,被视为商界巨人。而同是平民出身的吴英,就成了欺世盗名的不义之人了呢?

这些问题,我们想不明白,也就不要深究原因了,我们先帮吴英自省吧,毕竟活命要紧。那么,吴英到底有没罪呢?

吴英有罪,可以肯定地说,她行贿过。这是当今社会,民营企业发展的通用手段,尽管她要求不高,不阻拦她的创业就好。行贿罪以致死吗?不能。如果定她死罪,那些贪污受贿者安能生存?她还有罪,可能涉嫌偷税漏税,因为没有正规帐本。私营企业可能出现的现象,但是,能致死吗?显然也不能。她可以坐牢,可以补税,像刘晓庆一样,还可以东山再起。

资产被强行拍卖,评估标准,确定价格,拍卖过程,无人知会拥有者,最后拿出一个数据,说扣掉拍卖所得,吴英亏损3.4亿,然后依此巨大数额判定吴英,非法集资罪。她能服吗?
死,不可怕,正如她父亲所说,没有错,就不能认,苟且偷生算什么?可是,吴英,她毕竟年轻,她毕竟怀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她像莫泊桑笔下的那个羊脂球一样,顺从了强势者,委屈了自己,认了罪,也出卖了一些人,反倒被遗弃得更快,更彻底,更激发了那些当权者必置她死地而后快的决心。

吴英有救吗?没人有答案。此案已被提请最高法院申请复核。请看以张思之为代表的法律界人士向高院做的申述,他这样认为:“查识别与判定集资项目是否诈骗,以两种特征最为客观:一是集资的对象,二是投资的去向。他认为吴英案,其集资对象都是本地亲友及放贷人,并非社会不确定公众;查其资金去向,也大多流入当地实业领域,属合法经营范畴。换句话说,吴英未利用信息不对称,虚构投资项目诈骗债权人。其投资眼光或可质疑批驳,其经营手段和目的不仅合情且未违法。

再关注最新新闻,"本周社会营救吴英再起高潮。星期一,中国一批精英律师和学者聚集在中国政法大学出席吴英案法律研讨会,会后发出刀下留人的呼声。星期二,另一批法律界和企业界精英出席了由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另一场相关研讨会,同样向政府发出了慎用死刑、改革金融秩序的呼吁。"

拯救吴英还在继续。

吴英不死,祖国有幸,刀下留人,人民有幸啊!

期待着奇迹出现。
温馨提示
本站接到网友举报,有人发布招聘(保姆管家、助理文秘、中文教师等)、交友和送宠物等信息,目标主要是针对女士行骗。为了增加欺骗力度,有的招聘中留了本地电话号码,那些电话号码实际上都是虚拟号码,其实他们人不在本地。建议大家提高警惕,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并与对方纠缠,谨防“杀猪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2-2-9 14:51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学习中国哲学思想,儒释道之儒家篇

中国文化知识分享: 儒释道言行及处事规范 - 儒家篇2012-02-08 10:20:09



儒释道言行及处事规范 (上)- 儒家篇

【本文
翎珑分享





我们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大脑里对言行的中心思想,没有主心骨、没有方向,形成自私自利的自我为中心。因为我们缺少自己的东西,更无从知晓怎样才找到自我价值。我一直认为中华文化与当前的中国人基本无关的原因是缺少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道教、佛教中如果不按教中要求的言行去实行,就得不到所追求的,甚至受到相应的惩罚。而儒家就没有这些的严厉规定,孔孟只是把道理讲出来,至于怎么决定就在于个人自己了。

过去儒释道的这些言行要求早已远离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所以我才说“中华文化与中国人基本无关了”。

对于儒释道的这些言行要求,今年的大多数中国人基本是看不懂或看了也不明白更体会不了,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无从知晓。



道德经是哲学上的经典,当然看得懂的人视为宝贝,看不懂的人就骂是垃圾、腐朽、祸国殃民。

下面对比儒释道提倡的言行规范,这样你可以更好的看清人的面目,有个衡量依据。

一、儒家

先看看儒家论语的核心精华,看过的也再熟悉一下。

《里仁》篇第一段(南怀瑾讲):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为美意思是我们真正学问安顿的处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学问到了真善美的境界。择不处仁的意思是我们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这是第一原则。

第二段: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假使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约,约不是订一个契约,约的意思和俭一样。就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所以人的学问修养,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可以不改其乐,不失其节。换句话说,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到了功名富贵快乐的时候忘形了,这就是没有仁,没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贫穷困苦的环境就忘了形,也是没有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
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照临万类的仁道



    所谓
仁者安仁相当于仁的体,知者利仁相当于仁的用。我们研究孔子学说,他的主要精神是。对于仁的道理,我们最好不要拿自己的意见来作注解,要把有体有用的道理把握住。前面提到唐代韩愈拿自己的意见作了注解,说博爱之谓仁。我们现在不用自己的意见作注解,拿接近孔子的,或拿孔子本身的意见作注解。孔子对于仁的注解全部都在《里仁》这一篇中,本篇里都是谈;谈它的用,比谈它的体来得多,正如孔子在《易·系传》中所说的: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再其次,我们可以从《孟子》的资料中找到一些有关仁的界说,现在我们看《孟子》最后一篇《尽心》章的上章里所提到: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这几句话,上面讲到根于心是讲体,以下是讲用,这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们作学问的办法,最好以经注经,以他本身的学说,或者本人的思想来注解经典,是比较可靠的事。然后,把古人的学说消化以后,再吐出来,就是你自己的学问。有些人作学问,对古人的东西没有吃进去,即使吃进去,也消化不了,然后东拉西扯,拼凑一番,这方法是不能采用的。我们要真的吃下去,经过一番消化,再吐出来,才是真学问。正如雪峰禅师所谓:语语从胸襟中流出,盖天盖地。

现在我们继续看下去。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是仁的体用并讲。孔子说真正有
的修养的人,真能喜爱别人,也真能够讨厌别人。就是爱好的字读去声,照现在的国语读法是读作第四声,就是厌恶的意思。我们读历史,有善善恶恶的话,上面的是厌恶,可恶的恶;下面是恶的本字,很坏的意思。过去的古文以及许多奏议中,有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的话,等于说喜欢这个有才干的部下,但又不能提拔他、奖励他;讨厌那个坏的部下,而又不能去掉他。

这里孔子说有的修养的人,是真能够爱人,也真能够讨厌人。但孔子的话,假如说到这里停住了,像宋儒一样把它圈断了,那么我们研究起来,对孔子思想的还是无法有清晰的认识。现在我们把下面一句: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与上面的话连接起来就懂了。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真有了仁的修养,就不会特别讨厌别人了,好比一个大宗教的教主,对好人固然要去爱他,对坏人也要设法改变他、感化他,最好也使他进天堂,这样才算对。所以说一个真正有忠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好的爱护他,对坏的也要怜悯他、慈悲他、感化他。


下面讲仁的重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是儒家仁的修养,一个人要在心地上下工夫。刚才我们提到《孟子
·尽心》篇,就是讲研究孔子的学问,我们应该读读《孟子·尽心》上下两篇,对于仁的涵义会有更深切的领会的。

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接着他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他说一个人去了字,就没有中心思想。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如文学高的,不过是一个才子风流而已,知识渊博的不过是一个才人而已。所以君子没有这个境界,就没有中心思想,既没有中心思想,靠什么成名呢?所以做学问的人,无终食之间违仁,就是说没有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就是创造、作为,次就是这个情况。这句话是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楣的时候不颓丧,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的修养而安然处之。换句话说,得意的时候,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而安稳。


兼收并蓄见仁心


因此他说明达到仁的修养: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他说我没有看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那个不仁的人,看不起那个不仁的人。拿我们现在的观念来看,他是说我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爱好道德的人,讨厌一个不道德的人。为什么呢?一个爱好
道而有道德的人,当然他的修养几乎无人可以比拟,实在很难得;可是,他如果讨厌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么他还不能说是个仁者。但有些人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宋儒的解释,认为爱好道德的人,讨厌、看不起不道德的人,就是仁的境界。这样一来,宋代以后的儒家,意见纷争,越来越多。我们看《论语》的原文,并不是这样解释。因为接着下面就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意思是说,一个仁者,看到一个不仁者,应该是同情他、怜悯他,想办法怎样把他改变过来,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我们讲道德,别人不讲道德,我们就非常讨厌他,那么我们是同样以不仁的心理对付人家,我们这个仁还是不究竟。所以孔子说: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是孔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写照。我觉得冷了,想到别人也怕冷,要别人快去加衣服;想到自己,就联想到别人。假如我自己仁,看到别人不仁就讨厌,那我也是不仁。

下面跟着是讲的用: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这是他假设的话。他是说,仁是很难的修养,人本来有爱人之心。我们观察一个幼儿,同情人家的时候特别多,后来渐渐长大了,心里的厌恶也越大,仁心就不能够发挥。所以他说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当中,用心、处世,完全合于仁道。假使有,他仁的修养必然很高超。只要立志,没有说因力量小而达不到仁的境界。但是他又补充一句,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这种情形。

这篇从开头的一节,到这里为止,都是讲仁的体与用。所谓体是内心的修养,如何做到仁、爱人;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宽大,包容万象,能够感化他人,这是仁的用。

讲了仁的体用之后,下面引伸讲仁的修养方法: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的毛病,各于其党。这个
不要以现代的观念来解释为政党之。古人所讲的党是乡党,包括了朋友在内。儒家思想,时常用到这个乡党的观念。古代宗法社会的乡党,就是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交朋友等社会人际的关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孔子说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我们在社会关系中看到一个人的过错,譬如某人作人的态度非常坏,而我们看得清楚,那么自己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同样的过错,假如有,就改过来,假如没有,就更加勉励。所以看看人家的过错,可以引发仁的修养。


了知生死不相关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个
就有两个研究了。前面曾提到过,在《述而》里头,孔子真正的学问精神是讲,他的根基则在于。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门学问的四大原则。那么这个是什么道?这是很难讲得清楚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来了,我们前面稍微提过,研究上古时代的字与字,都有几个意思。同样是个道字,用处不同,有时是代表形而上的所谓本体,就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也是指人生宇宙万有最初的那个本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指那个本体。可道说可以用一个方法,一个原则把它假设说明。非常道,但毕竟不是平常的假设可以表达得出。就在这两句话中,三个同样的道字,意义都不同。中国文字有假借用的。碰到这些问题就很讨厌。例如有时表示形而上的本体,有时候表示形而下的法则、原则、守则,如治道。又如《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因为军事思想是活动的,用兵是不厌其诈的,一切为了打胜仗,这个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又完全是两回事。还有时候是道路的道,一条路叫作道。有时候又是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体,也就是理性、理念的最高境界叫作道。

那么孔子在这里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究竟是形而上的那个道,还是形而下的那个心性的法则呢?无法定论,这个问题很大。在本篇里,后面有孔子对曾子传道的话,到那时再来研究,可以连贯起来解释的。如果在本起来讲:道是仁之体,仁是道之用。所以他说,一个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闻道。


富贵不淫贫贱乐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人如果真正立志于修道,这个
修道不是出家当和尚、当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个,也就是说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一个人如果志于这个道,而讨厌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讲到仁的用世,一个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没有自己固执的成见。
无适也是说并不希望自己一定要发多大的财,作多大的官。虽然这样没有成见,也不是样样都可以。无莫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应该走哪一条路呢?义之与比,义就是仁的用,只问应不应该做,为道德应该做的就做了,不应该做就不做,以义作比对。推之个人的立身处世,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是讲仁的修养条件。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在这里讲君子与小人在仁上的分野。他说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违反道德的事不干,小人则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干了。古时的土地,相当现代的财富。有钱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财富、利益。
君子怀刑,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违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法律和门锁一样,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锁是没有办法的。法律也是一样,真要犯法的人,很多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不敢犯法。所以要有道德作基础,才能补救法律之不足,因此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怀思福惠——处处讲利害,只要有好处就干了。中国过去商场上有句话:杀头的生意有人作,蚀本的生意没有人作。就是这个道理。这里孔子是说明仁义之道。但说起来很容易,真正的修养却很难做到,因此下面补充一句: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这个放,就是开展、放任。一个人基于利害而作人做事,最后招来的是怨怼;对于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当心,这种利害的结合,不会有好结果,最后还是怨恨以终。



敝屣功名尊道义


以下讲到仁人对社会做大事业的原则: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古代的诸侯立国的大原则,是要谦让就位,最后又功成不居,所以老子就说: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上古文化的传统思想,后来儒道两家都奉为圭臬。而中国几千年来历史的事实,每当拨乱反正的时候,都是道家的人物,用道家的思想来完成大业的。等到天下太平了,才由儒家的人物出来大讲治平之道。道家的功成身退,而又退得不大好的有两人,一个张良,一个诸葛亮。比较退得可以打八十分的是姜太公,诸葛亮大概可以打六十五分到七十分,因为欲罢不能,只好鞠躬尽瘁了。

道家的人不求名不求利,隐显无常,所以更觉亲切可爱。这与西方文化的观念大相异趣。我们看历史上道家的人物,要去考证他们可真要命,他们学问再高,功劳再大,最后还是隐掉了,修道去了。修道以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要了,最多报个代号叫什么子、什么老的就算了,有时还装疯装癫,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近世的西方文化可不然,一个人如果成功了,就要拿什么什么奖金,名要大,利要多,越大越多越好。由此看来,中西文化的确在基本上有所不同。中国文化真诚谦虚的精神,是孔子非常赞成的事,他大加赞扬身退之道。尤其他对吴泰伯、伯夷、叔齐等不肯当帝王,最后逃走了的这些人,称扬得不得了。这并不是他鼓励人不要当皇帝,不要搞政治,而是说你有才干的话,就好好干一番,成功了就退隐而不居功。所以孔子在这里感叹,能以礼让为国的人哪里有呢?不以礼让为国,用争夺来的,或用手段起来的,那么文化的精神就不要谈了。司马迁就根据这个道理,写了一部《史记》,大谈其历史哲学的观点了。

说到这里,想起我以前的一位老师,他是逊清最后一次科举的探花。我学习旧体文写了一篇文章向他请教,他许以在满清时考一名举人、进士没有问题,我当时也很傲慢,心想前清进士的文章,也不过如此而已。后来碰到一位老师,我把写的诗文拿给他看,他派头十足,瞄一眼,往旁边一搁,响都不响。我心想这是什么道理?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再给他看,又是往旁边一摆,他说:你怎么会写文章?我说:人家还说写得不错哩!我这个人狂妄得很,我说:老师,你说哪点不对?不对的,帮我改。他说:《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我说:当然读过呀!《古文观止》上都有,我还背得呢!他说:你背过了《伯夷叔齐列传》,你就懂吗?我说:那么!要请老师再加指点。他说,你回去。再倒背一百遍,背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这位老师真了不起,我心里很不服气,气得不得了,其实他这种教育法,当时是要刺激我。我回去再看,后来看出道理来了,我去看他,我说:老师!我看出道理来了,我讲给你听。他笑着说:好!你真懂了,不需要再讲了。你也可以写文章了,这样才能懂历史文化,文中才另有一只眼呢!这位老师的教育手法是这样的好,实在终生感激不尽。

《伯夷叔齐列传》真难懂,司马迁的全部思想的纲要都摆进去了。在《史记》中,帝王的传记叫本纪;诸侯、宰相等,有功业成就的人的传记叫世家;再其次为列传,为某人的传记。讲列传,大体上应该和我们现代的传记一样,某人,某地人,家世如何,出身什么等等。可是《伯夷叔齐列传》中,叙述伯夷、叔齐的话没有几句,初看起来,还真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他说些什么,越说越远。

文章一开头是: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等等,一路下来,乱七八糟,东一句,西一句,伯夷、叔齐的事情,倒是没说几句。可是他把历史哲学全部的观点,都放在这一篇里。他同时讲到,上古中国文化,以礼让为国,但告诉我们,尧让位于舜,舜让位于禹,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不是说句:你还不错,由你来做。这样简单,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都经过典职数十年,叫他跟着做事做了几十年,做部长,又做行政院长,都做了。考察他,认为他实在行了,然后才让位给他。传天下若斯之难也,中国文化公天下个个让位的过程,是这样不容易——德业的建立,需要经过这样长久的考察。他说从此以后没有了,不是你拉过来,就是他抢过去。他说得很明白,因此他说从此以后就有问题了。武王统一天下,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把武王的马拉住,告诉武王:你不能这样做。原因如何如何。武王以后,礼让为国的精神就更没有了。不过说得没有这么明显而已,必须你自己去体会。所以有人说《史记》是汉代的谤书。实际不止是汉代的谤书,是对中国历史严厉批评的一部谤书。但是司马迁有一个把握,他说要把这部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个牛可吹大了,换句话说,他把当时的学者骂尽了。他等于说:你们还能看懂我的书吗?只有把它藏起来,将来会有人看得懂我的书。

由此再回转去看孔子所说的礼让为国的精神,在春秋之世已经没有了,于是接着说下去为什么要礼让为国的政治哲学。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自己没有什么东西站得起来。根本要建立。如何建立?拿道家的话来说:立德、立功、立言
——古人认为三不朽的事业,这是很难的成就。上古之人首在立德,后世则重立功——到周秦以下,就只讲功业了。再其次就重立言,如退隐的老子,后世儒家尊奉为素王的孔子。这个,是自己真实的本领,自己站得起来的立。不怕没有禄位,也可以说是不求人爵的位子,只管天爵的修养。同时也不要怕没有知己,不要怕没有人了解,只要能够充实自己,别人自然能知道你。同《学而》篇最后的结论,是一样的道理。


孔子四字禅



    讲到这里,刚才提到过的一个问题又来了,上文孔子曾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大问题。现在呢?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是千古以来一个大问题、一个大疑案。孔子说
一以贯之以后,现在便有什么一贯道等附会的宗教团体出现,成了问题中的问题,真有匪夷所思之感了。

曾是曾参。孔子对曾参说,为什么不对别人说?这就是人的问题了,怎么是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解释起来很讨厌。我们现在姑且把他剧本化来说,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里,曾参经过他的前面,于是孔子便叫住他:参!曾参听到老师叫,回过头来,于是孔子便告诉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我传给你一个东西,一以贯之。这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呢?如果说是钱,把它贯串起来还可以,这又不是钱,怎么一以贯之呢?但曾子听了这句话以后,打了个拱说:是,我知道了。孔子讲了这句话,自己又默然不语了。同学们奇怪了,等孔子一离开,就围着曾参,问他跟老师打什么哑谜呢?夫子又传了些什么道给曾参呢?曾子没有办法告诉这些程度不够的同学,只有对他们说,老师的道,只有忠恕而已矣。作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尽量宽恕、包容。

就此便可以入道了。曾参讲的对不对呢?有问题!那不叫一以贯之,该以贯之了,因为一个忠,一个恕,岂不是二贯?明明孔子告诉他一以贯之,为什么他变出两个——忠恕来?这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说我们研究孔子的心法,这是一个讨厌的问题,因此只有借用别家的东西,讲几个故事给大家听,作为本题的参考。

我们知道,目前最流行述古的禅宗,现在社会上一般都称为禅学。禅宗有一个故事,在文学上也很有名的,就是拈花微笑的故事,是说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梵文的译音,释迦是姓,中文的意思是能仁,牟尼译成中文是寂默。晚年住在灵山——也叫灵鹫山。释迦是十九岁丢开了王位出家,三十二岁成道弘法,一直到八十一岁才过世,有四十九年从事于教育,现在我们暂且不用宗教的观点来研究它。)有一天上课,在禅学里叫上堂,后来我们的理学也用这个名词。下面有很多学生们等他,都不知道他这天要讲什么,结果他上去,半天没有说话,他在面前的花盆中,拿了一朵花,对着大家转一圈,好像暗示大家看一看这朵花的样子,一句话也没有讲,下面的学生,谁也不懂老师这一个动作是什么意思。所以这叫做拈花,就是释迦拈花。释迦拈花后,他有一个大弟子迦叶尊者,(叶,根据旧的梵文译音,音协。尊者,就是年高德劭的意思。)释迦牟尼的弟子,大部分与孔子的相反,孔子所教的都是年轻一辈。释迦牟尼所教的弟子,大部分比他年纪大。佛经上记载,迦叶尊者在释迦拈花后破颜微笑。什么叫做破颜呢?因为宗教的教育集团,上来都规规矩矩、鸦雀无声,大家神态都很严肃。可是在这严肃的气氛中,迦叶尊者忍不住了,于是噗嗤一笑,这就叫作破颜,打破了那个严肃的容颜,但是不敢大笑,因为宗教性团体的戒律,等于说管理制度,非常严肃。他破颜以后,没有大笑,只是微笑。那么两人的动作联合起来,就叫做拈花微笑



此时释迦牟尼讲话了,这几句话是禅学的专门用语,等于孔子对曾参讲的一以贯之是一个道理。解释起来是很麻烦的事情,拈花微笑这几句话译成中文是: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音玛哈,意为大,大成的意思。)迦叶。就是说我有很好的方法,直接可以悟道的,现在已交给了这位大弟子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所以又称禅宗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法门。说它不须要透过文字言语,而能传达这个道的意思。现在我们不是讲禅学,暂时不要去研究它。只是引证这样一件事,比拟于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类似相同。孔子讲的一贯是什么?而佛家又为什么一个拈花,一个微笑?等于我们有两个人,一个举起一支粉笔,另一个说:懂了!除非这两个人有黑道术语、暗号,才知道彼此讲的是什么。对吗?

现在我们再引第二个故事加以说明。禅宗到了中国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时,(这个教外别传的法门,就是脱离了佛教的经典之外,不限用文字,而以另外的方法来传心,后来宋儒理学讲孔门心法,也就是套用这个名词的意义而来。)一个印度籍的达摩祖师(所谓祖师,就是有别于教主),他也是王子出家,禅宗的传心法门,到了他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八代了。我们知道,到了我国宋朝的初年,印度的佛教,整个没有了。阿拉伯文化的侵入,伊斯兰教权力统治了印度。所以宋朝以后,印度连佛教的文献都没有。今天要研究佛教思想,老实说,只有中国保留的文献最完整。十七世纪以后,英法等国才开始由印度找到残缺的、遗留的佛教文化资料,译成外文而产生了西方的佛学系统。但到现在为止,他们不承认中国的佛学系统,这是西方人有意的,尤其是有些人有意制造的。实际上宋代以后,印度的佛学系统已经全部到了中国,非常完整,且具规模。印度本土的佛学则可说是销声匿迹了。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佛学系统,是另外一个系统,那应该说是西方人的后来的佛学系统。这是世界学术史上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去管它了。

达摩祖师是在隋唐以前,梁武帝这个阶段,从印度把禅宗带到了中国。后来流传下来,到唐代传至禅宗的六祖——广东的惠能,就是中国的第六代禅宗祖师,他没读过书,却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在中国文化史里,这一段相当于是佛教的革命,推翻了依文解义的经典研究,产生了中国文化中一股佛教的新精神。六祖下来,后来有一个和尚俱胝禅师,我国禅宗一指禅故事就是由他而来——不过要注意,有一本书名为《三指禅》,是研究按脉的医书,不要误认作禅宗的书。怎么叫一指禅?禅宗是不限于借用言语文字传道的。六祖以后的这位大禅师,有人问他什么是?他回答得很简单,每次都是举起一根食指示人,说道,就是这个!这个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可是问他的人却懂了,悟了道。

有一天老和尚出门了,不在家,一个跟了他很多年的小沙弥在守庙。这天有个人来找老和尚问道,小沙弥说师父不在,你要问道问我好了。问道的人便请小沙弥告诉他什么是道,小沙弥学师父的模样,举起一根食指向那问道的人说:这个!那个问道的人很高兴,跪下来了,因为问道的人真懂了,悟了道。这个小沙弥可真不懂。等师父回来了,小沙弥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了师父。师父听了报告进去了,一会儿背着手出来,要小沙弥再说他怎样向人传道,小沙弥再比划着伸出一根食指说,这个!师父放在背后的手一挥,手上拿了一把利刀,把小沙弥的那根食指砍断了。小沙弥手指被砍,大叫一声:唉哟!小沙弥也因此悟了道。

禅宗像这类的故事很多,我们不管禅宗的道。这里所提到的几个故事,跟孔子说的: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仁义值千金

再接下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意思是: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如果拿孔子这个观点来看今天的世界就惨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于利,处处要把利欲摆在前面才行得通。不过,满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单纯了,麻烦的是,始终还有小人与君子的分野存在,这就很难办了。

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上面曾经讲到过,真正
道的人,一定能爱人,不会讨厌人。即使讨厌,也是要把讨厌的人改变过来,使他同样地能达到的境界。在这里又补充这个道理说,我们看见一个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就想达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在造诣上有同等的成就;如果看到不贤的人、坏的人,最好当作自己的借镜,藉以自我反省。上面一句话就是说明上文仁者爱人不能恶人的道理;下面一句话,就是解释上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的道理。


孝子仁人不二门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现在又讲到孝道中仁的范围,他说对于父母的过错必须
几谏。什么叫几谏呢?我们好几次提到孔家店被打倒,都由孔家店的店员搞错了观念而出的毛病。宋儒以后论道学,便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名训出现。因此五四运动要打倒孔家店时,这些也成为罪状的重点。其实孔子思想并不是这样的,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对,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就要尽力的劝阻。见志不从就是说父母不听劝导的话,那么就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只好跟在后面大叫、大哭、大闹,因为你是我父母,你要犯法,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我要告诉你,这是不对的。你是我的父母,我明知道跟去了这条命可能送掉,因为我是你的儿子,只好为你送命,不过我还是要告诉你,这样是不对的。这种孝道的精神,也并不是说父母一定会不对,只是说如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即使反抗也要有个限度。总之,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把道理明白地告诉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养育的,必要时只好为父母牺牲,就是这个原则。

因此: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古人讲父母老了,怕没人照应,而不远游,即使要远游,也一定要有个方向。这种解释,我不大同意。有哪一个人出门会没有一定方向乱走的呢?到月球去也还是个方向。我认为
游必有方的方是指方法的方,父母老了没人照应,子女远游时必须有个安顿的方法,这是孝子之道。者应是方法,不是方向。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但本篇到这里,为什么又单独的提出来呢?这是接到上面一句
游必有方所引起。离开了父母,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这就是孝子。同时,对于古人在上面解释这句话的错误,也有了明证,而可以纠正过来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为什么呢?两种心理,一种因为知道父母的年龄多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但同时又害怕,因为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的终站越近,为儿女与父母相处行孝的时间也越短,所以就有这两种矛盾的心理了。


以上是由仁讲到孝,现在要由孝重返于仁的道理。


仁者之言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这是讲到用仁之重要。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肯乱讲话,更不说空话,为什么不随便说话呢?因为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所以行仁的人,有信义的人,往往不轻易答应,不轻易发言。我们历史上有句话
——“重然诺,这就是说不肯轻易的答应一句话,答应了一定要做得到。我们又在历史上看到轻诺则寡信的相反词,这是说随便答应一件事的人,往往不能兑现守信,所以孔子指出了这个道理。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因此个人的修养也好,处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最好注意
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就是约束、检束、小心、谨慎,意思是要常常约束自己。谨慎的人,过失比较少;放荡的人,容易犯错;讲话随便的人就容易失信。所以个人行为道德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失败的事情就少了。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最后又讲到仁的言行之重要。
,是嘴巴好像笨笨的;利嘴除了教书、吹牛、唱歌以外,没什么用。真正的仁者,不大会说空话,做起事情,行为上却很敏捷。换句话说,先做后说,不要光吹而不做。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依我对《论语》的研究,认为每篇里面的章句是连贯而不能拆开的,二十篇前后次序也是连贯不能拆开的,现在这里又可以证明。这篇《里仁》,并不是教你去找一个仁爱路去住。古人的解释,即是选一个住处要找一个仁里,世界上哪来这许多仁里?到哪里去找?孔子自己的家乡,当年也不一定是仁里。哪里是仁里?假如我们的故乡是不仁统治的世界,我们就不管他了吗?我们正要把他恢复回来,把罪恶打垮。这才是人性的仁道呀!其实那个
字,就是自处其中的意思,脚跟站得稳的地方就叫里仁,是我们作人的立足点处于仁道。所以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的涵养,能体用兼备,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大学》里的修、齐、治、平也是这个道理。一般人往往以现前利益的眼光,批判道德为无用之修养。讲到这里,最近读了一本清人的笔记,提到有一个人很清廉,告老回乡,一天在门前看到乡下人卖一条新鲜的鱼,问价以后,摸摸口袋中没有钱,没有买成。回家和太太提起,太太说你何不写一张条子给他呢!他问写什么条子可以买到鱼?太太说你写上清官两字,他就把鱼给你了。太太幽他一默,这个老头子被逗得笑了。这说明什么?就是说明为道德而活着,有时候你会感到寂寞、冷清。所以我认为如果寂寞能当成一种享受,那就可以讲道德了。如果你视寂寞为痛苦而不是享受,就难讲真学问真道德了。但是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真为道德而活,绝对不会孤苦伶仃,一定有与你同行的人,有你的朋友。

讲到这里是一个结论了,上面全篇几乎都是孔子的话,最后这两句则用子游的话: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这话的意思是说,要讲仁爱之
,也要懂得方法,不能乱干。对君子尽忠,也不容易。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就会变成冤家了。





(请关注下篇:儒释道言行及处事规范 :佛家及道家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发表于 2012-2-19 10:00 | 只看该作者
有什么新进展的报道了吗?


Post by yyp&ap;3044062
最近关注吴英被判死刑的新闻,有些个人看法。写在这里,希望得到更多人关注,拯救年轻企业家吴英还在继续....

吴英之死

尽管不在经济行业多年,但仍不由自己地还会看些关于经贸,投资的新闻信息。5年前,看过关于本色集团的介绍,它的迅速发展快得像传说,它的市场促销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百出,什么洗车送电视,洗衣送床上用品等等,给社会大手笔捐赠资助,表面看起来赔血本在促销, 实际上是很好的广告宣传。它带来的最直接的效用,就是在最短时间内使本色集团迅速声名鹊起。所有人都在好奇,本色背后操手是哪一位,媒体最初都没有任何报道,或许是没人知晓,或许是为了保持神秘。

正在为它喝彩时,咣当,07年,一个叫吴英的27岁女孩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拘捕,
吴英,何许人也?1981年出生在浙江东阳农村2003年用2万元开办美容院起家,2006年注资人民币5000万元成立本色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包括洗衣业、连锁酒店等七家企业
吴英,本色集团负责人,年轻的企业家。被不是企业债权人的政府提起公诉,被捕而且迅速被当地法院判以死刑。

“刀下留人!”一群中小企业主,一批法律界及社会知名人士,还有无数民众在为她祈求,申冤。5年了,结果却是,一审死刑,二审在吴英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并且还没被查实之际,为了给某些人一些交待,擅自认同了非法吸收公公众存款罪后,依旧被处以死刑。

二审法庭上,吴英当场泪流满面,我的心也受到了强烈震撼。一个如此有魄力,有能力的年轻企业家,被白白浪费了5年最好年华之后,还是要面对死亡,而且是背负背信弃义,欺世盗名,一个正直人士视为莫大耻辱的罪名!

是什么人一定要置她以死地?政治法律体制背后的故事自有专家解说。这里,以多年商场经验,从商人的角度分析一下对吴英恨之入骨的仇人们,他们才是推动吴英死刑的直接力量。

1. 吴英垄断的行业业主:美容业,洗衣业,洗车业,商铺,房地产开发
7个行业,重拳出击,把人都打趴下,还让不让人生存了,太狠!
2. 促销行业:纺织行业,家电行业
举例来说,一套普通床上用品,出厂价仅100元左右,商场卖1000元,你拿市面上1000元的东西作你洗衣房的促销品,纺织行业的销售商还活不活了?
3. 促销行业有关的所有企业采购员
那些拿走部分差价,低买高报的采购人员还怎么向领导交待?
4. 受贿的各级政府与企业人员
你一入狱,他们自身肯定难保。不赶紧斩草除根,他们入狱也不久矣。

当然,还因着吴英耿直的个性。她出名了,有房地产同行借她的名义大肆宣传,连番炒作,某某楼盘销售看好,已经被本色集团圈定主要铺面。楼盘价格几月内迅长,对她有什么坏处呢?她非要站出来,提醒大家,价格不合理,本色也没有投资。年轻的人啊,你难道不知所有的项目没有背景能做起来吗?平白的把自己当作出头鸟,任人落井下石,当靶子打?!


第一次庭审,公诉人质问:“你有什么能力来做这些事情?”年轻的姑娘反问:“你凭什么说我没有能力来做这么多的企业,这么多的事情?”是啊,法律界人士,你没有经过商,不懂得创业,有何资格来质问一个企业家?可是,姑娘,你已经虎落平阳被人欺了,还这般硬气是为哪般?一审判你死刑,态度“恶劣”是其中因素之一。

5年之后,因着保命,吴英选择了认错认罪,选择了检举,符合了减刑的条件之后,获得的仍是一纸死刑判决书。法庭上流泪的姑娘,你是否看透了人生?

吴英有错,错在太年轻气盛,当她雄心壮志开拓事业时,她没有功夫去考虑其他人的处境。
27岁,她怎么会有47-57岁人的城府与心机?或作是我,恐怕更为张扬都大有可能。年轻,是创业的本钱,有激情,有魄力,有精力,有前不怕狼后不怕虎的勇气,但是张扬的个性遭人忌恨,被打压也符合国内行情。

吴英有错,致命的错误,接受了一些背景复杂的人的借款。其最大债权人4亿借款里包含了多少官员的黑钱,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相信吴英所提出的400%高额回报,百分之百是被那些官员或握有特权的人强求的。

一个优秀企业家不容易出现,她必须是嗅觉灵敏,有进取精神,善于创新,能吃苦,敢冒险的人. 每一个创业者都知道至少一个事实,2年,仅仅是能站稳就不错了,何谈利润?如果大手笔投入在固定资产上,就更不好估计了。每个项目投入前,一定是要有个商业计划之类的报告,这个报告包括了市场调查,风险评估,短期与长期利益展望, 吴英要找的债权人必须是了解她的品格,相信她的眼光与能力,有承担利润与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只有投机心态,对市场经济不懂行的人怎么有那个耐心等待你呢?一旦有风吹草动,先撤的是这些人,资金链中断,企业如何生存?

同是债务人,温州商人林春平的遭遇就大不相同了。他以贩卖小商品起家,而后慢慢做大,却因投资包机生意而曾背负2000万债务他的债权人们信服他,花钱送他到新加坡学习金融管理,从而有机会遇到安南的儿子,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被他引荐其中一些破产银行,20111111日,林春平斥资6000万美元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温州商人又一次创造了中国记录——收购外国银行。奇怪的是,林春平筹资背债更早,为何没有被治罪呢?为何他能成名,而吴英却成死囚了呢?

再看清代徽商胡雪岩善意资助了他的贵人有龄五百两银子,王有龄发迹后并未忘记当年胡雪岩知遇之恩,于是资助胡雪岩自开钱庄,号为阜康。之后,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王自缢后,投靠左宗棠在左宗棠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抚局事务。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硷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胡雪岩因此名声大振,信誉度也大大提高。自清军攻取浙江后,大小将官将所掠之物不论大小,全数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在各市镇设立商号,利润颇丰,短短几年,家产己超过千万。胡雪岩本是一平民,无非也是用他的仁,义,赢得大家的信任,筹款有方,跟官府人员周旋游刃有余,从而才有他自己生意的大幅发展。为何<胡雪岩传>在每个商人手中流传,被视为商界巨人。而同是平民出身的吴英,就成了欺世盗名的不义之人了呢?

这些问题,我们想不明白,也就不要深究原因了,我们先帮吴英自省吧,毕竟活命要紧。那么,吴英到底有没罪呢?

吴英有罪,可以肯定地说,她行贿过。这是当今社会,民营企业发展的通用手段,尽管她要求不高,不阻拦她的创业就好。行贿罪以致死吗?不能。如果定她死罪,那些贪污受贿者安能生存?她还有罪,可能涉嫌偷税漏税,因为没有正规帐本。私营企业可能出现的现象,但是,能致死吗?显然也不能。她可以坐牢,可以补税,像刘晓庆一样,还可以东山再起。

资产被强行拍卖,评估标准,确定价格,拍卖过程,无人知会拥有者,最后拿出一个数据,说扣掉拍卖所得,吴英亏损3.4亿,然后依此巨大数额判定吴英,非法集资罪。她能服吗?
死,不可怕,正如她父亲所说,没有错,就不能认,苟且偷生算什么?可是,吴英,她毕竟年轻,她毕竟怀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她像莫泊桑笔下的那个羊脂球一样,顺从了强势者,委屈了自己,认了罪,也出卖了一些人,反倒被遗弃得更快,更彻底,更激发了那些当权者必置她死地而后快的决心。

吴英有救吗?没人有答案。此案已被提请最高法院申请复核。请看以张思之为代表的法律界人士向高院做的申述,他这样认为:“查识别与判定集资项目是否诈骗,以两种特征最为客观:一是集资的对象,二是投资的去向。他认为吴英案,其集资对象都是本地亲友及放贷人,并非社会不确定公众;查其资金去向,也大多流入当地实业领域,属合法经营范畴。换句话说,吴英未利用信息不对称,虚构投资项目诈骗债权人。其投资眼光或可质疑批驳,其经营手段和目的不仅合情且未违法。

再关注最新新闻,"本周社会营救吴英再起高潮。星期一,中国一批精英律师和学者聚集在中国政法大学出席吴英案法律研讨会,会后发出刀下留人的呼声。星期二,另一批法律界和企业界精英出席了由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另一场相关研讨会,同样向政府发出了慎用死刑、改革金融秩序的呼吁。"

拯救吴英还在继续。

吴英不死,祖国有幸,刀下留人,人民有幸啊!

期待着奇迹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1:25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st-laurent99;3048444
有什么新进展的报道了吗?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有几位朋友告诉我,国内支持吴英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凡学过经济的,或是有过创业经历的,有良心和责任担当的政治,法律,专业人士,甚至大多数的平民,为她竞相奔走,呼吁的大有人在。最后结果虽然未知,不过各人能尽己薄力也算对得起天地良心了。

以国内现在国情,估计不会乐观。可是,我相信,历史会记载这一事件的,吴英案将是民营企业是否能良性发展的里程碑,10年20年之后,再回头,一切会更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3 11:36 | 只看该作者

会社QQ群209689428

感谢才子钟为大家创建的QQ群:209689428

响应春节聚会朋友的要求,麦吉尔大学的钟先生第二天就帮忙创建了会社的QQ群。一直没在这里公告,是在犹豫,不知是否还有精力来维护好这一QQ群,想做的事情忒多,偏能力与精力都有限,只盼大家共同努力,创建一个真正纯净的心灵净土吧。

祝福 朋友们新春新气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发表于 2012-2-23 12:21 | 只看该作者

深思

Post by yyp≈3050184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有几位朋友告诉我,国内支持吴英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凡学过经济的,或是有过创业经历的,有良心和责任担当的政治,法律,专业人士,甚至大多数的平民,为她竞相奔走,呼吁的大有人在。最后结果虽然未知,不过各人能尽己薄力也算对得起天地良心了。

以国内现在国情,估计不会乐观。可是,我相信,历史会记载这一事件的,吴英案将是民营企业是否能良性发展的里程杯,10年20年之后,再回头,一切会更明了。

是的,国情使然。支持吴英。不知为什么,吴英事件让我想起上个世纪末发生在那个大广场上的那场风波。有热情有能力有胆识是应该好好发挥,但不从国情实情出发的发挥经常会导致无谓、不必要的悲剧......这同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魁北克省翻译协会(OTTIAQ)认证翻译:ProTransAdsion@gmail.com
乒乓老师、单车爱好者:iseayouadsion@gmail.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6 00:30 | 只看该作者

多谢

Post by 快乐摄影;3041393
在悠扬的梁祝、古琴曲中,在奶声奶气的童谣、成语故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不息。

抓拍的角度与时机非常好,照片非常清晰并且非常有代表性,替那天聚会的所有大人孩子多谢郭先生。如果您想认识更多同行,唐人街政府大楼里的照相馆OWNER, MR John也是我们的朋友,有时间不妨到那儿转转,聊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12-3-3 17:18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yyp&ap;3050184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有几位朋友告诉我,国内支持吴英的人越来越多了,大凡学过经济的,或是有过创业经历的,有良心和责任担当的政治,法律,专业人士,甚至大多数的平民,为她竞相奔走,呼吁的大有人在。最后结果虽然未知,不过各人能尽己薄力也算对得起天地良心了。

以国内现在国情,估计不会乐观。可是,我相信,历史会记载这一事件的,吴英案将是民营企业是否能良性发展的里程碑,10年20年之后,再回头,一切会更明了。

不论结果如何,公正需要被维护,否则不论回头看还是向前看10年20年100年,都没有希望。维护不了公正的社会,是不适宜善良人生存的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00:09 | 只看该作者

拜托

会社QQ群209689428

拜托朋友们,加入QQ群时给点个人信息(名字和爱好为主),或者把具体信息和联系方式发信到邮箱sanjiachineseschool@hotmail.com ,以防出现误认,方便大家交流。


网络虽说是虚拟的,仅仅是社交的一个工具而已,但于我来讲,是希望它能起到让朋友们真诚相待的桥梁作用的。请朋友们多加配合,先谢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20:5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人生最大的不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6-11 08:11 , Processed in 0.068891 second(s), 3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