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yyp&ap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谊] 三佳会社,文人的会所,诚邀您的加入!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161#
发表于 2011-12-28 12:15 | 只看该作者
我点了链接之后,窗口动了一下然后没有任何反应,试了几次都这样,非常遗憾。
没关系,下次咱们有机会见面的时候当场合一合就好了。一般的歌我都可以即兴伴奏,不用担心。

Post by 玉瞻阁;3024575
你要CLICK一下CLICK HERE,就可以打开了。不会YOUTUBE。
打赤脚骑单车弹吉他 蒙城吉他爱好者 duetguitarviolin@gmail.com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mguitar
温馨提示
本站接到网友举报,有人发布招聘(保姆管家、助理文秘、中文教师等)、交友和送宠物等信息,目标主要是针对女士行骗。为了增加欺骗力度,有的招聘中留了本地电话号码,那些电话号码实际上都是虚拟号码,其实他们人不在本地。建议大家提高警惕,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并与对方纠缠,谨防“杀猪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发表于 2011-12-28 17:58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yshi_music;3024579
我点了链接之后,窗口动了一下然后没有任何反应,试了几次都这样,非常遗憾。
没关系,下次咱们有机会见面的时候当场合一合就好了。一般的歌我都可以即兴伴奏,不用担心。

窗口里还有个链接,你要点一下会有另一个窗口。。。。。。。。
荣败不惊,功名尘土。飞雪残剑,今朝樽酒。 玉瞻阁胡文仲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12-1-1 02:48 | 只看该作者
旁听可以报名参加吗?
Post by yyp≈3023358
文化杂谈首期

2012年 1月 7日 :文化杂谈首期

以国学与传统文化探讨反思为主,时事热点关注分析为辅, 诚邀有兴趣的朋友参加 .

联系 方式:sanjiachineseschool@hotmai.com

备注 :首期话题,地点 ,具体时间 将在随后确认信中通知
        为确保谈话质量 , 首期聚会限定人数为10人,报名截止日期为 1月 5日 。

多谢关注与支持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23:42 | 只看该作者
游玩归来,心神未定,怠慢大家,还望海涵!

文化杂谈首期活动具体信息,

请朋友们查看信箱,不过,请原谅时间定得仓促,恳请朋友们尽量争取参加。再次多谢关注与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12-1-8 01:09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yyp≈3030186
游玩归来,心神未定,怠慢大家,还望海涵!

文化杂谈首期活动具体信息,

请朋友们查看信箱,不过,请原谅时间定得仓促,恳请朋友们尽量争取参加。再次多谢关注与支持。

没啥!没啥!老乡假期和新年过得都不错吧?活动信息也给俺发一份吧:HappyLifeMTL@live.com。有可能性俺尽量去参加

新的一年,也祝愿你们的学校和活动越办越红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10:57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maomao_mzy;3026371
旁听可以报名参加吗?

maomao,我不知道您是不是给我发过信,查看一下也不能确定您是哪位。能否请您把联系方式发到sanjiachineseschool@hotmail.com,别忘记备注您在此贴的用名,方便了解,好吗?

欢迎旁听,但鉴于热心参与者人数超出计划太多,我们决定更改时间与地址如下:

主题:探讨与反思, 《论语》学而篇,结合自身体会,时事热点,每人领读一章,保留1小时交流探讨。

时间:1月15日:下午1:30-4:30

地点:ECOLE PIERRE-DUPUY

2175 ontario est,montreal ,qc,h2k1v7

到达后留心墙上的指示牌,

为避免寻找起来麻烦,最好在1点半前到达停车场,我们一
起进入。

如果到晚了找不到,请电话联系:514-8855360  Ms  安,我会
到门口接您们。


门口有125路公车站,该车从MCGILL地铁站发车,并经过FRENTENAC地铁站,
在DE  LORIMIER街口下车即可;
也可从PAPINEAU乘10路公车,在Ontario街口下车即可。

我们周日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012-1-8 23:3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Ms 安为国学爱好者组织的平台.

不知道为什么, 发了好几次信到sanjiachineseschool@hotmail.com, 都是退信.


Post by yyp≈3030309
maomao,我不知道您是不是给我发过信,查看一下也不能确定您是哪位。能否请您把联系方式发到sanjiachineseschool@hotmail.com,别忘记备注您在此贴的用名,方便了解,好吗?

欢迎旁听,但鉴于热心参与者人数超出计划太多,我们决定更改时间与地址如下:

主题:探讨与反思, 《论语》学而篇,结合自身体会,时事热点,每人领读一章,保留1小时交流探讨。

时间:1月15日:下午1:30-4:30

地点:ECOLE PIERRE-DUPUY

2175 ontario est,montreal ,qc,h2k1v7

到达后留心墙上的指示牌,

为避免寻找起来麻烦,最好在1点半前到达停车场,我们一
起进入。

如果到晚了找不到,请电话联系:514-8855360  Ms  安,我会
到门口接您们。


门口有125路公车站,该车从MCGILL地铁站发车,并经过FRENTENAC地铁站,
在DE  LORIMIER街口下车即可;
也可从PAPINEAU乘10路公车,在Ontario街口下车即可。

我们周日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21:18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yshi_music;3023782
恭祝三佳的各位新老朋友圣诞、新年快乐!

欢迎各位音乐爱好者来我们《蒙城吉他爱好者》做客。我们的youtube主页上有部分音乐活动视频,欢迎围观。
http://www.youtube.com/montrealguitar

Klezmer之夜,@Nov. 20, 2011 (蒙城吉他爱好者成员:陆烨,师勇)


双吉他即兴演奏 (蒙城吉他爱好者成员:小岩,冯捷)


古典吉他独奏 (蒙城吉他爱好者成员:师勇)


黑管、钢琴二重奏 (蒙城吉他爱好者成员:陆烨,陈迪)



谢谢!


师老师/罗老师:

国内新出版的德音《国乐启蒙》,挺不错。顺便转载了古曲网上一些国内音乐大家的言论,因为深有同感,想跟朋友们分享,但凡能影响一小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有一丝改变,总是有些价值的。

我知道你和罗老师用吉他与古琴,合奏过中国民乐,何不也放在这里,让大家观赏呢?这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作品,值得我们探索的。我们都支持你们。

最终目的,无论是字画,诗词,民乐还是国学,历史,哲学,我期望我们更多人能够找到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灵魂驻扎的地方。

用中国古典音乐 来培养孩子的审美 -- 中国古曲网 [引用] 中国古曲网

德音(《国乐启蒙》编辑制作者):

在现时代的民众观念里面,一提到古典音乐大家脑子里反映出的就是贝多芬、莫扎特、交响乐等,而我们中国的音乐在大陆统称叫“民乐”,基本上尤其是给年轻一代的概念,我问过很多年轻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民乐怎么样”,他们会说“太吵了”,然后,“你知道有哪些曲目呢?”最多能说出几首:“《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翻来覆去不出十大名曲。而我们国乐宝库中那么多优秀的曲目,比如《国乐启蒙》推荐给大家的第一首曲目《神人畅》、后面的《文王操》,代表赤子忠贞、爱国情怀的《潇湘水云》等等,都不被大家知道,甚至在音乐界也不是很全面地被了解和研究,这些都是古典音乐,代表深厚的人文精神、文化精神的内涵,它是圣贤文化传承的代表。传统音乐中应该是民间戏曲的一个部分,当然这个划分很粗略,今天这么多专家老师,有很多种不同的学术划分,我初步是这样去理解它。所以在《国乐启蒙》的出发点上,就有一项,那就是:树立中国古典音乐的概念给大家。

樊祖荫(著名音乐学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国乐启蒙》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中国古典音乐”,我们过去虽然也提过,但没有特别的重视,就是把中国传统音乐分为古典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当然分法还可探讨,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按黄翔鹏先生讲法是高文化音乐,这有它的积极意义。近几年来,我们对民间音乐这一块,尤其是艺术研究院那边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古典这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断层、断代的问题非常突出,一般学音乐的人可能古琴音乐都没有听过,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所以现在提出是非常有意义的。

《国乐启蒙》是面向大众做启蒙教育工作,但把重点放在对儿童的教育,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1986年我去莫斯科访问,参观幼儿园给我的印象非常深。我原以为他们是放“小鸭、小鸡”之类给孩子听,不是。听的是什么呢?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乐《列宁格勒》,放完之后与孩子们讨论,孩子们都积极地反映,说得都不一样,不管说什么意见,老师都说好,我就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让孩子们听这么难、这么复杂的东西?后来明白,他们的目的就是灌输俄罗斯的优秀文化给儿童,孩子理解力深浅都不要紧,学文化的时候不一定要由浅入深。所以中华乐教对儿童的教育一定要优先考虑,这是我非常大的体会。复杂与简单是相对的,主要的目的是培养感性的东西,培养接受能力,孩子们如果每天听的是交响乐,听多了就习惯。而且,还是要讲究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交响乐也可以听,但俄罗斯人放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东西,绝没有听到中国的东西,我们也应以中国的为主,这还是应该很清楚的。如果从小培养,从小听中国音乐,大了就不会不习惯,他就会有感情,而不是一放中国音乐就觉得土。

李西安(著名音乐学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国乐启蒙》的选曲非常用心,非常好,录音也做得很好,因为我做过大量CD的录制,知道其中的艰难,能做到这样,让我非常钦佩。这件事情我认为现在已经有成品出来,还在一些地方做了实践的推广试验,我觉得这件事情意义很大,可能是件影响很深远的事情。

我觉得至少有这么几点:首先,它是对当代人文生存环境的挑战。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个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方面的东西,相对来讲,精神方面的东西越来越少,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艺术方面,大量的是大众文化、快餐文化,真正的高雅文化所占的比重很少,在这样的比重中,像德音所做的古琴为代表的中国古典音乐就更加少。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推出《国乐启蒙》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是对文化生存环境的挑战。……

乔建中(著名音乐学家,原艺术研究院音研所所长):

……另外,已经做出的《国乐启蒙》这份教材,跟我们的想法真的不一样。要是我们来做,我们一定考虑程度啊,由浅入深啊,通常是分级、分类,但她不这样,她一下子就单刀直入。为什么?就用我们中国原有的国学教育的那种理念,我自己昨晚也在想这样的问题,同样想到了私塾的教育,小孩子读四书五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恰恰就是感性的东西,就是靠背诵。我们音乐界有个非常好的例子,杨荫浏先生。他从小读四书五经,十几岁和阿炳、道士和尚们成天接触,他的音乐是这么学起来的,学音乐的经历完全是感性的东西,没有影响杨先生成为20世纪的大音乐学家。这说明,这个观念上的程度深浅问题,在我们这里是有障碍的,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好像应该从最简单的开始,这是长期受到专业音乐教育桎梏以后,一定会有的。但她没有这个东西,一下子进入,就进到中国文化精神。现在这套教材做的没有问题,关键是怎么去在一个层面去实践,在学校里实施,我想可能将来会是配套的,进入一个领域以后,按照国学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育。很多是尝试,现在存在的问题,怎么打破已经形成的非常顽固的框框,为什么从五十年代到现在,音乐教育这些问题,一直在讲,却收效甚微,包括目前这次的普通学校音乐教材的制定,从教材标准到现在已经开始出的东西,我的第一个反映是,台湾的音乐教育学家的反映也是,认为我们这次改的不大。还是那个病,我们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我们只是从表面看了一下,不知道我们病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觉得德音现在做的这件事情,很可能在这方面是个突破。最后想说,重建中华乐教,这六个字,份量非常重非常重,我们面对的是已经100年的西式的教育体系,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在理论上一起来做这篇文章,可能是几本书,要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实践层面,逆流而上,非常困难,任重道远。我们要利用我们每个人的岗位,利用一切机会,像她那样,包括家庭,身边的孩子,从一点一滴去努力,我们的后人才能记住今天开过这个会,叫“重建中华乐教”。

曾田力(北京广播学院音乐传播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我从小是中央音乐学院学钢琴的,怎么会忽然对传统音乐产生非常强烈的渴求呢?为什么对德音做的这些事觉得如滴甘露呢,说起来大家可能难以相信,就是我在居庸关的山里住了八年,真山真水,让我突然对中国的传统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并且非常的惭愧,50多岁了,我都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如果我对中国文化的精髓都没有感觉到,我还算是一个中国人吗?这几年我非常强烈的彷徨,这是一个巧合,让我在广播学院给学生开了一个学期的中国音乐课,为了上这个课,就钻到这里面,这一轮课讲下来之后,就在想,我们文化中有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传统的音乐,能低于他吗?中国传统的音乐它美在哪儿?它的价值何在?现代人如何去感受它?我在真山真水中获得一种感觉,我觉得中国文化是在自然中产生的,产生了一个动力,在山里听古琴。我做了一个试验,请了中央院的一个博士生弹琴,把北广的硕士生拉到山里去听,我说出来就非常感动……。我受到的文化教育是在误读中国文化,我这一代人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教育,都是批判的,这责任不在我。我听到的中国音乐也不都是真正的中国音乐,已经改造、肤浅化了。自然山水,不能离开乐舞诗、中国的哲学。

另外还有一个,《发现东方》北京大学博导王文山写的,不是说西方人发现东方,是东方人自己发现东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东西。今天我们的学生接受起中国音乐的时候比接受西方音乐更难,这个观点如果大家认同的话,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德音做的这件事,它的意义不止是几首曲子,即使这几首曲子,也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我很想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我到哪里去学?我不认同《国乐飘香》那样的栏目,金色大厅的演出,这些东西文化少,演技多,中国人都感觉不到其中的文化内容,还想让外国人感受到吗?西方的古典音乐是从贵族音乐发展的,中国的不能仅仅只是民间的,文人音乐中渗透着精神的东西。我对你(指德音)的理解,是想从音乐中发掘人性的伸展和中国人对宇宙的感悟。我们要痛苦的承认我们的文化断层,我们要痛苦的承认我们的文化身份在失去,几十年的教育都让人家把魂给拿去了,要有勇气承认,要把她找回来,要找到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灵魂驻扎的地方。所以我非常感动,我现在非常想学,开始学书画、也买了古琴,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感悟的同时,也必需去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发表于 2012-1-9 23:11 | 只看该作者

古典吉他与国乐及其他

谢谢抬爱。我和两位古琴朋友有过几次现场即兴合奏,大家事先都没有准备,大致确定了调性和几个和弦之后,兴之所致弹到哪里算哪里,但没想到古典吉他和古琴合奏效果还不错,无论是弹的人和听的人都觉得开心,可惜都没有录下来。古典吉他和古琴是很好的搭配,无论是从音量、音色还是演奏技法。以前在国内没有试过,在蒙城反而有机会分别和两位朋友合作,非常开心,将来会更多的尝试这一形式,很高兴你们也认可与喜欢这一形式,以后有机会大家可以一起玩玩。

我个人很喜欢中国音乐,但观点可能略有不同。在我看来,没有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之分,也没有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之分,只有好的音乐和坏的音乐之分。我主张对中国的东西和西方的东西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当然,我们的根还是在中国文化,中国的旋律在我们听来永远是格外悦耳,但即使是中国的好音乐,也需要与西方的好音乐对照之后才知道她究竟好在哪里。好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与人性是相通的,既百听不厌,又历久常新。好的东西还有一个特点,他们永远是不同的,各自特色鲜明,然而都和谐地共存在同一个奇妙的世界里。参差多态是幸福之源,这一原则,无论是用在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关系上,还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上,我觉得都是成立的。我们要保留、发扬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我们更要放眼四望,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把人家的好东西也毫不客气的拿过来,就象鲁迅先生鼓吹的拿来主义。

早年来到美国的欧洲殖民者可以把精致的西方古典音乐和粗犷的黑人音乐结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爵士乐,最后居然成为美国最耀眼的文化象征之一。我们这些主动移民来到海外的中国人,又可以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要保留、学习中国音乐,但更要了解西方音乐,乃至其他民族的丰富多彩的音乐,最理想的结果则是创造出一种新音乐,所有人一听就能辨认出浓浓的中国元素,但又采纳各国音乐的长处(音阶,旋律,和声,节奏,音色,乃至新的电脑音乐科技),而不是退守到原始的传统音乐,更不用为了听古琴而特意到深山老林里。本人才疏学浅,只对古典吉他略有了解,周末和乐友玩玩而已,图个开心,对中国音乐热爱有余,了解不多,能力有限,无从着力,但如果你有认识的国乐高人(古琴,二胡,琵琶,古筝,等等)愿意在这方面开拓尝试,玩点中西结合的东西,我愿意当他的粉丝,做他的吹鼓手。当然,如果需要用到古典吉他合奏、伴奏、即兴的话,只要是力所能及的,我也乐意之至。还是那句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BTW,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音乐学习者,天高地厚,不敢妄称老师,但愿意推荐由真正的音乐家演奏的两首新音乐。

这是一段古筝演奏的现代音乐,是一位弹古琴的朋友向我推荐的,有异于大家心目中的“民乐”,各位得空的时候不妨一听,见仁见智:


这是Montreal的琵琶演奏家刘芳女士与吉他的二重奏,大师级别的,很美。

Post by yyp≈3031091
师老师/罗老师:

国内新出版的德音《国乐启蒙》,挺不错。顺便转载了古曲网上一些国内音乐大家的言论,因为深有同感,想跟朋友们分享,但凡能影响一小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有一丝改变,总是有些价值的。

我知道你和罗老师用吉他与古琴,合奏过中国民乐,何不也放在这里,让大家观赏呢?这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作品,值得我们探索的。我们都支持你们。

最终目的,无论是字画,诗词,民乐还是国学,历史,哲学,我期望我们更多人能够找到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灵魂驻扎的地方。
  
打赤脚骑单车弹吉他 蒙城吉他爱好者 duetguitarviolin@gmail.com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mguita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2:46 | 只看该作者
师老师:

音乐是无国界的,无中西之分的。我完全同意。

我所担忧和感觉不能理解的是,很多人提起民乐,提起国学,中华文化,好像就是迂腐与土冒的象征,充满不屑。就像当年20出头的时候,我们哪一个不是抱着外国文学名著,听着理查德的浪漫钢琴曲,坐在咖啡屋,喝着加了不知多少牛奶与砂糖的速溶咖啡, 讨论着BBC的新闻,自以为是的评论民生,经济,生怕被人认为不合潮流,不够小资,不够开明,现在想起是多么幼稚的年代啊。

我也希望我们能创造出新音乐,新文化,像刘芳,像龚琳娜(她唱的忐忑歌曲,融合了很多中国元素,但是作曲者却是她的老外老公-老锣),前提是我们得先改变思想,花费时间先学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自己的音乐,自己的哲学,然后再吸纳更多外来的优秀文化。至少,我个人不贸然说中华文化如何如何的,因为没有深入研究,就没有资格评头论足,以免贻笑大方。

欢迎更多人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10 03:40 , Processed in 0.051897 second(s), 3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