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yann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与死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21#
发表于 2006-8-14 14:23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noyau
人生如瓶





◎夏俊山

在一节时间管理课上,教授拿出一个瓶子,放进漂亮的鹅卵石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满了!”学生异口同声。

这个文章还可一读,不过依然没有解答我们在这里花了大量篇幅讨论的如何能确定哪些是“大事”,那些是“琐事”这样的人生问题,最多可算是把我们讨论的题目又点了一遍。

至于你下面的回复,坦率说,至少于我个人看来,其中的错误和逻辑漏洞。。惨不忍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8-14 14:43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noyau
人生如瓶



◎夏俊山

在一节时间管理课上,教授拿出一个瓶子,放进漂亮的鹅卵石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满了!”学生异口同声。
基本上是篇中学生作文. 写的不错, 等于什么也没说.
大事,小事, 口气跟贾宝玉他爹教育贾宝玉差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8-15 23:29 | 只看该作者

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更关心生的意义

我也曾经很深地想过这个问题,鄙人想法: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能够在后生命里做到思想和生命的延续是最重要的人生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6-8-16 12:20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George L
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能够在后生命里做到思想和生命的延续是最重要的人生意义.

呵呵,生命的延续是所有生物(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的最基础本能,好在你还加上了个“思想”。不过,是什么样的思想呢?是如你所概括成的这句话这样的思想?还是其他?如果真是前者,这个“思想”还是“思想”么?

呵呵,开个玩笑,莫怪,只是我本能地想问个究竟,希望一起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6-8-17 00:21 | 只看该作者
TOivefree

我们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思考都会随生命的消逝而终结.此乃我意之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6-8-17 09:20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George L
  
我们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思考都会随生命的消逝而终结.此乃我意之思想.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生意义应该是一个窄义的,形而上的,意识层面的东西,虽然不可否认的简单事实是,所有这些意识/思考都会为肉体所困或者说依附于肉体的存在而存在,但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些东西,就是希望能够突破我们的一个物质的形而下的本能。例如进食和呼吸是维系生命的必要措施,但除非在某些极端状况下,我们不会以此为生命的或者人生的意义所在。感觉而言,片面强调“我们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社会,世界的思考都会随生命的消逝而终结”,一是很容易归结出“无意义”的“尘归尘,土归土”的答案,二是,这样的思考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得以发散而不是简单终结,正如我们现在在这样讨论,这样的思考不正是扩展开了么?这也正是为什么我对你的前一句话提出疑义的原因,即我个人认为简单地将思想的延续和生命的延续并列放到一起,不是非常恰当的。当然,作为任何个人的选择,本也无可非议。而我也只是想再明确一下我的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6-8-19 03:20 | 只看该作者

寻找死的理由

生与死的话题能引起无穷无尽的争论, 很难有一个结论. 就象巡游毛虫, 虽然不停地前进, 但永无终点.
     生命是个不可逆的过程, 好象一辆没有制动的车,  既不能停, 也不能退, 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变方向. 你不可能在想好了目的和意义之前先停下来. 我们在懂得了消化吸收的目的和意义之前, 不是已经吃喝很久了吗?
      所以, 我认为空谈生的意义不如寻找死的理由更为实际, 通俗的说就是: 你为什么不死? 我为什么不死? 我们为什么不死? 自杀者并非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念, 而是发现了死的理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6-8-19 07:16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laozheng

所以, 我认为空谈生的意义不如寻找死的理由更为实际

。。。。笑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6-8-19 13:54 | 只看该作者

择生

择生与择死  


“生还是死?”哈姆雷特仰天长问。  

生还是死——  

屈原在明白楚国的情势后,不愿做亡国之臣,他头戴着巍峨之冠,身披着兰草香服,高吟着“亦余山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纵身一跃进了汨罗江。  

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死。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司马迁得罪皇上后不得不面临难以想象的痛苦,受到宫刑,但他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几千年后仍为人们所称道的“史家之绝唱”的著作,毅然选择了接受宫刑。他如果像屈原一样赴死,也不失为一个壮烈的举动,但他没有。  

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生。  

有时,死是一种牺牲,生也是一种牺牲。  

有一对同为生物学家的年轻夫妇,在熟悉的森林碰到了一只考虑,他们没带猎枪,不可能逃跑。那男的喊了一声让女的“照顾女儿,好好活下去”就跑开了。考虑朝男的奔去因为考虑的特性就是去攻击逃跑的人。女的平安而回,他为了爱而选择死,她同样为了爱而选择生。  

——生抑或死?被什么所驱动?  

屈原抱着他对楚国的深沉的爱国之意与悲凉的心情投身汨罗江。他不愿意看到被别人践踏的楚地,他不能够也绝一会选择苟且偷生,不如选择干净的死。“生是楚国人,死亦楚地魂”,屈原死得崇高。  

司 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宁可接受宫刑。对于那时的男人而言,宫刑是一种多么巨大的耻辱,遭受着如此羞耻和痛楚的宫刑,司马迁还是使尽浑身气力去撰写《史 记》,这成为他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这凝注着他的心血和刻骨铭心的痛。死有时倒比生容易得多,司马迁选择生,可谓悲壮矣。  

男生物学家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选择了牺牲自己,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妻子的生。她没有随他而去是怕死吗?不,因为她有更重要的事去做,天平倾斜了,生的力 量胜于死。幼小的女儿还需要她,她唯一能做的,应该是坚强地生活,坚强地活下去,他死得可叹,她生得可敬。  

为什么有人择生,有人择死?  

孰是孰非?  

其实,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遵循自己的心,就可以了。  

选择无处不在,尽管我们未必能遇上这么重大的抉择,但当哈姆雷特的疑问回荡在你身边时,你应该,勇敢的遵从自己的心灵,勇敢地在你选择的路上迈开脚步,前行,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6-8-19 14:09 | 只看该作者

“生”与“死”的对话(zt)

           一日,“生”偶遇“死”,他皱着眉头说:“你是谁?我怎么从没见过你?”“死”哈哈大笑曰:“你虽没有见过我,但你我却连为一体,无法分开。”“此话怎讲?”“生”有些奇怪,又有些纳闷。

    “死”解释道:“人生之后必为死,宇宙间的万物皆如此。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过孕育期,然后则出生、成长,再则进入衰老期,最后便会死去。你我虽然截然不同,判然有别,但你之后就是我,不可能再有其它的什么结局。”

    “你也不照照镜子,谁愿意和你为伍?”“生”有些愤愤然。

“死”毫不介意,慢悠悠地说:“世上人都愿永远生下去,谁都喜欢你而害怕我的降临。可是,人是一种生物,必然逃不脱死亡的命运。无论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我 都会在某时某刻来到。既然如此,你就必须正视我,而活着的人也就不要回避我,实际上也回避不了。”“生”有些无奈,又有些不甘心:“虽然我之后必然是你, 可你是多么的讨人嫌,惹人怕。我如此生机勃勃,温暖、活力、光明;而你却如此死气沉沉,冰冷、枯竭、黑暗,我们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老天为何既生我又要生 你呢?”“生”说罢深深地叹了口气。

“死”耐心地开导说:“老兄,不要这么悲观,排斥心理不要这么强。你想想吧,若没有我只有你,那人也好其它生物也好,在这个世界上如何挤得下?每个生者都 不应该太自私,天地为父母生我养我,那就好好地活;天地父母招我们复返,我们也就要安心于死,留下位置让新的生命成长,岂非亦是无量功德?”

    “你说得是有道理,”“生”若有所思地说:“不过,我还是怕你。虽说我们像连体婴儿不可分离,可我对你一无所知,既焦虑又害怕。每一思及你的存在,我便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何苦呢?”“死”微微一笑:“其实你根本不必害怕。你之后才是我,生之后才是死。当人们活着时,我非常遥远,你根本无法了解我;当我来临时,你已经隐 去,你还是不知我。人对死的害怕、焦虑、恐惧,等等,无不都是一种活着时才有的感受,而我一到来,人所有的知觉、心理的反映都不存在了,为什么要害怕呢? 怎么可能害怕呢?那能害怕呢?”

“生”有了一些悟解,说:“照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有那么一点开窍了。我在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当我不存在你到的时候,我根本就无法害怕。所以,活 着的人又何苦要怕死呢?看来,人们害怕的根本不是死本身,而是人们从棺材、死尸等死亡的现象中获得的一些恐怖的观念。既然如此,人类的确可以从主观上努 力,改变以至取消这些观念,以消除对死的焦虑、恐惧、害怕和担心。这倒真应该感谢你啦。”

“不要感谢我,”“死”慢悠悠地说:“这些道理古希腊的哲人和中国古代的圣贤早就说过了,只是人们或者不知道,或忘记了,要不就是不理解。活着的人都应该 经常沉思一下,倾听古代贤哲的声音,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以获得某种生死的智慧,从对死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这样的人生才能更幸福。”

    不一会,“生”又皱起了眉头:“看来我们真的是不可分也不能分了。但是我想不通的是,既然生而必死,一切生前的拥有都必完全丧失,那我又有何意义呢?人们生前的奋斗、获取、悲欢离合,等等,又有什么价值呢?一句话,人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死”严肃地说:“你的思考方式是,凡有的都必归于无,那又何必要有呢?可是,你应该延伸一下思绪,再深入地考虑考虑,无之后又 是什么呢?那必是有!所以,一个人要如古人所云,在对待生死问题时,需要‘大其心’,要跳出自己此生此世的限囿,立于宇宙大化的本体之境来看生死。如此, 人又何必要悲泣于自我必死的结局呢?要明白,我之死正是他之生,我必死然后他才能生;有生命之物的死,恰恰是万物之生的前提。况且,没有前者之死,又那会 有我们每个人的生?既然我之生建基于他之死的基础之上,那我为何不能当一下他人之生的基础而无畏地面对死、勇敢地步入死呢?正如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太自私一 样,我们对待生死同样不能自私。而且,生活中你自私一点还没什么,顶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罢了;可在对待死亡的问题时,你若自私,极不情愿面对死,那必造 成生与死的品质极低──极度地恐惧于死,况且,无论你愿意与否都不会改变结局,‘我’肯定在该到时必然出现。所以,任何一个人都应在生死的问题上达到心胸 广阔,无私地对待‘我’在的问题。当一个人能够正确对待死时,他也就必能正确地对待生。”“此话怎讲?”“生”一脸的疑惑。

“死”不慌不忙地说:“一个人明白了‘我’的必至,就不会悲泣于死;一个人认识到‘我’的到来实意味着新生,就不会痛苦于死;一个人了解到生者不可能真正 体验到‘我’,那就不会焦虑和恐惧于死。而人生中最大最强烈的痛苦不就是‘我’的存在和必至吗?既然消除了对‘我’的悲泣、焦虑和恐惧,那不就大大改善了 生的品质,大大增加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吗?进一步思之,当一个人能立于上述观念正确地对待‘我’,就能够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就可能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 每一秒。让生命中的每一段都充满内容,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迹。可见,‘我’的存在不是使‘你’毫无意义,而是更凸显出‘你’的意义与价值。当一个人能够牢 牢地抓住生活,不浪费人生,努力地从事各种创造的活动,珍惜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并尽可能多地品尝种种人生的滋味,那么,他就能在‘我’来临 之际,毫无恐惧,心安理得,并为自己即将进入‘我’的怀抱做好一切生理与心理的准备,甚至能为自己将永久地安息和为别的生命之诞生做基础而欣喜不已。这就 达到了生死两相安的最佳境界了。”

“听你这么一说,我还真的豁然开朗了,”“生”有些激动地说:“我发现,只有从你老兄的身上才能反观出我真正的意义所在。任何人在‘我’的这个阶段时,都 应该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奋发努力;而到了‘你’那个阶段时,人们便应该心安坦然,无所牵挂。”“说得好!”‘生’由衷地说。而此刻的“生”与“死”互拍着 肩膀,哈哈大笑,真正地融为了一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6 01:48 , Processed in 0.052215 second(s), 3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