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闲钱想投资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了,敬献给英年早逝的蒋国兵博士-ZT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21#
发表于 2010-8-4 21:16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3DVRD;2645140
这里恐怕再没有人比我和蒋博士有更多的接触,等我送走了我的一个朋友,我谈点我这个朋友一生的经历和我的感想,希望对大家有用。


洗耳恭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0-8-4 21:2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

所以赚钱赚的,前些日子感觉到地球的转动,都晕了啊!

我有一个很简单的观点,那就是眼光远,赚大钱;眼光浅,赚小钱;没眼光,不赚钱

Post by yasiwu;2642289
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
教他们学会幸福生活原则,快乐是第一原则。要有理想、有抱负,有舍我其谁的勇气,同时也要懂得妥协,懂得欣赏生活的另一面。
知识技能方面要有平台战略,我们能做的只是助推他们上一个更高的平台,至于到达这个平台之后,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平面移动,摘取自己感兴趣的果实。国兵哥就是把自己的平台做得太窄了,也太高了,自绝后路。
人要versatile,年龄在那里摆着,你不可能从魁北克初中念起吧?这样你在文化上,及时是你拿到了2张博士纸,你还是没文化的,因此,既往的靠读书考取功名的成功就是不可复制的。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过来就干起了以前看都没有正眼看过的小卖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8-4 21:43 | 只看该作者

老金一席话,

胜读一张报纸!

怎么看怎么不明白蒋国兵是什么事件,就老金一段话,把事情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金嘴一开,事情全明白!

人生就是选择!每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成功更是一种心态,唯有心存至高者,成功的路才能走得远!老金分析得非常透彻,人其实最失败的,就是以成功者自居!抬头仰望一下茫茫人海,浩瀚夜空,人再成功又能怎样?所以感觉自己成功时,保持谦虚的心态;感觉自己失败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东方不败!


Post by 金圣叹;2642233
各位都说得在理,五哥更是肺腑之言,许三多(xu333)大虾的话有一定的道理。。。说回蒋博士,这个CASE真是很独特,里面的内幕很震撼人的。。。。

出国之前,蒋博士是完美的、无懈可击的象征,是男人的偶像、女人的猎物。。。。

论读书,别人读书他读书,他轻轻一读就是湖北省高考状元;别人上大学他上清华,在清华他还是NO1的。。。在美国,他一读就读到博士后毕业,到加拿大,一读又一个博士后毕业。。。。

在国内的工作,他是研究领域的尖端人才,是填补国内空白的那种,荣誉等身,他要做就做,他不做项目就停,别人水平不够,是follow不下去的。。。

论移民,他第一次申请加拿大移民,嚓地批了,他国内还顺利着不想去,就眼都不眨把移民纸撕了。。。。后来国内不开心,他马上第二次申请,再次嚓地批了。。。。。自己的命运可以这样亲自安排,无人能出其右。。。

论婚姻,他有罕有的桃花运。婚前多少女孩追他就不说了,就说他婚后,以他如此老实本分的人,还是惹上了惊心动魄的桃花劫。

离奇啊,一个比一个更爱他,第一个老婆看中他的才华,和他甜蜜厮守。但墙外的美女实在熬不住了,这么稀罕的人才一百年都不出一个,不抢过来就一辈子遗憾了--美女以宁可对不起天下人的姿态舍命插足,蒋博士愣住了,全世界都愣住了,新美女是老婆的亲妹妹!

最后,老婆出,妹妹入,家庭惊天骇浪地重组完毕,两人成千夫所指,没脸留在中国了。撇开道德层面方面的分析,单说一个女人没有留后路地、与天下人为敌地嫁给了蒋博士,这是世间少有的彻底的爱。

就是这么一个能力出众、光环多到让人高山仰止、近乎完美、钱途无量的人,突然间发现自己原来长达五六年都进入不了社会,其天下独步的长处已经完全被社会所无情遗弃!

蒋博士完全不认识自己了,目前的自己是一个油漆工,被人呼来喝去,一年下来还赚不够两万加币。。。。那个学术超人、精英中的精英,如今象狗一样出卖体力谋生,生活毫无改善的迹象。。。。。。

也许过去的科学家蒋国兵已经死了,今天的是另一个人,是油漆工蒋国兵,是个轻于鸿毛的loser。。。油漆工?一辈子油漆工?这不是蒋博士出国的目的,也不是他应该过的生活。。。。

伟大的爱情开始褪色,妹妹想,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当初那个令我奋不顾身、下决心追随一辈子的伟岸的才华男人不见了,如今变成了一个连门框都漆不好的油漆工。

自杀不是蒋博士一时的冲动,在行动之前,他的灵魂已经入眠良久了。。。

。当晚蒋博士回忆辉煌的过去,象梦;想想现在近乎离奇的现实,也象梦。。。。。他想,做梦浪费时间,过泥土一样混浊生活更浪费时间,我还是快快回上帝那儿吧。。。。

你看,这桥不是很合适吗?根据抛物线定律,我这样一跳,就见到上帝了,我这样最简单直接,活着的人多蠢呀,哈哈。。。就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0-8-5 07:32 | 只看该作者
是啊,逝者已矣!
男人们记住:存在就是实力!
女人们记住:瞧不起丈夫的,早晚会倒大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0-8-9 20:45 | 只看该作者
前些天看到了LZ转载的这篇文章,然后在这里看到了这个帖子。730号,我很好的朋友Dr. Otto Joachimhttp://www.cbc.ca/arts/music/sto ... o-joachim-obit.html)辞世(86号,在葬礼上,他以前的一个合作者,一位老太太对我说我是他的adopted family),我们一家一个礼拜都沉浸于悲痛之中,并准备参加葬礼。现在,后事都料理完了,我也就有精力写几句了。
  
蒋博士的悲剧发生在几年以前,有一天上网,突然看到一篇报道,说有个华裔博士去世,以前是清华工物系的。没看完,也还不知道是谁,我当时脑子里就蹦出了蒋博士,很奇怪,也许是因为在工物系我就知道两个人的缘故吧。看完全篇的报道,知道悲剧就是发生在他的身上,很是难受。大概是在94年的时候,我和蒋博士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当时我在机械系,做物流系统的自动运输车,是和计算机系合作。蒋博士是工物系,有一天他去计算机系,找我们,说是秦山核电站运输核废料的车(从日本进口)动不了,他们想把这个项目接下来,让它重新工作(蒋博士当时的部分工作是模拟器,秦山核电站的人接受他们的培训,所以有些关系)。后来,蒋博士,工物系的赵老师,计算机系的小孙和我,一共4个人就去了秦山核电站。我们共相处了大概10天左右,蒋博士留着短发,显得很精神,也很年轻,充满活力。虽然我们之间的专业完全不同,但从蒋博士的谈话中我发现他在自己的领域是很专业的,他给我们两个门外汉讲了不少核物理和核防护方面的知识。进到核废料仓库,说句实在话,我是比较担心的,蒋博士的介绍打消了我的顾虑。那次出差,对蒋博士也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他的成熟与稳重,话不是很多,但你听后都受益。他是天门人,我是京山人,两县隔得很近,以前都属于荆州地区,有一种自然的近距离感。出差回校后,我忙毕业,找工作等,他忙自己的事情,印象中就没有更多的联系了。后来,我为校招生办公室工作,听头讲,蒋博士以前也为招办工作过,然后就离开了,我估计那时候他去了普度。看到报道,我知道了他以后的经历,痛心不已!以前在一个帖子里,我提到过,我理解蒋博士所遇到的困境,其实他的那些困境,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几十年的寒窗,得到的结果却是生存的困境,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才华还内心多少有些骄傲的人来讲,是很难接受的。蒋博士的悲剧发生后,我和我的朋友Dr. Otto Joachim提起过这件事。95岁的老人对我说,他遇到的困难不算什么。是啊,我们遇到的困难算得了什么呢?谁知道老人的一生?
   
  我朋友生于1910年,德国,犹太人。父亲是一位歌唱家,母亲可能是一位教师。他从小学习小提琴。据他讲,很小的时候他就鼓捣他们家的收音机(好奇,好学),6岁就开始上台演奏而一点都不怵,12岁开始养家,给家人带回食物。18岁的时候,他完成他的第一部较长的作曲“亚洲”(后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演奏该曲,老人说指挥慢了一些。前不久他都还说他很惊讶在那么小的时候能写出这么有深度的作品,这是一部忧伤的曲子,他不自己一个人听)。老人平静的生活结束于1934年。德国出现了反犹的行为。一天,一帮警察来到他们演奏的地方,告诉他“这里不能有犹太人!”,老人刚分辩,警察就讲“赶快闭上你的嘴,否则我们就把你扔到河里去!”。老人有个邻居,也是警察,后来就跟他讲,让他马上离开这个国家,并告诉他怎么逃走。老人逃离了德国,去了新加坡,那一年他24岁。到新加坡后,老人大概在夜总会演出,后认识使馆的人,想法设法也让父母和弟弟离开了德国,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近亲如叔叔等我就不知道了,其他留在德国的亲属后来遇害了。在新加坡的几年,可能是老人一辈子过得最富足的几年,他告诉我,他一个月挣的钱,当时可以买一辆新车,约56百美金(前段时间看新闻,觉得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的年薪约到1万比较靠谱,年薪8万实在是有点离谱,题外话)。后来大概是1940年,情况又发生了巨变,新加坡当局告诉他,他有三种选择,一是被关,二是去澳大利亚做苦力,三是去中国上海。他选择了去上海。40年到49年间的上海(他那时30-39岁, 现在我们很多的新移民都处在这个年龄段附近),我想不出会好到哪里去,老人在那里开了一家乐器店,挣的钱也不多(那时他在上海有车),由于战乱,经常是食不果腹,有时候子弹就在头顶上飞。到了1949年,上海解放了,他们又没地方呆了,外国人必须离开。我问过他,是不是离开的时候把钱都换成黄金?老人讲,禁止带任何值钱的东西,基本就是随身的衣物。老人当时设法拿到了巴西的签证,经美国,美国人不让他们靠岸,用枪顶着脑袋。幸运的是加拿大可以让他们呆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来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后来就在这里呆了下来。我和他谈起蒋博士的时候,老人问我,你们尝到过没有国籍的滋味吗?我无语。可以想象在加拿大起初的日子,老人的日子的艰难,老人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去工厂打过工,后来开乐器店。再后来,老人取得傲人的成就。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Otto Joachim. 老人从小学的是提琴,可他是个多面手,作曲,自己设计制造机器演奏音乐(他对科学和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他几乎一天都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他的机器在67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他的曲子在开幕式上回响。老人的绘画作品被Ottawa的博物馆(Hull)永久收藏。他的这些成就都是在最困难或高龄的时候取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老人最后的几年(2004-2010),我们一家成为他最信任最可依赖的朋友,也了解了他很多的东西。很多人觉得犹太人很聪明所以他们成功,我却不完全认可,起码从我朋友的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内心里的一种追求,一种坚韧,包括对生的渴望。老人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他专业所需要的设备比较昂贵外,家里没有什么很值钱的东西,但却充分地体现了老人的性格。房子是花一两万买来的(57年吧?现在大概升值为30万左右),汽车是98年的Pontiac, 23千的二手货,他有好多手机,都是在Ebay上拍来的,记得有一部是花$1拍来的,前几个月买了一台笔记本,无线上网,连接家里去年买的巨大显示屏后,老人兴奋了好几天。家里有很多的电脑,照相机,古董级的。老人家里的地板是他铺的,屋顶是他盖的,管道是他设计和铺设的,80多岁动用机床,设计电子线路和焊接,直到辞世前还在网上找到了转录设备,把他以前录在唱盘或磁带上的作品转录到CD上保存。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我们常人所没有的脱俗,坚持不懈,一生的学习,还有活力。这也许就是老人一生历经磨难,还那么长寿的秘密吧?  (待续)
3dvrd.com 三维驾校,专业诚信负责 || 分校: Côte Vertu 5146788989 市中心 51456268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11:50 | 只看该作者
胜不骄,一切荣耀归于上帝;败不馁,天上的飞鸟,地上的野草,上帝都关爱,更何况无比尊贵的我们!
常想:在这满是奶与蜜、篇地机会之地,是啥难倒了无数英雄?
我生活的小村,听说我的房顶周围要包铁皮,几天后,早上醒来,发现几个80岁的退休农民就像小孩一样在房顶开心,咖啡时间还没结束他们的工程就完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0-8-10 12:18 | 只看该作者
等3DVRD的故事。想哪天去结识一个新朋友。
有可能的话,帮帮同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0-8-10 12:41 | 只看该作者
等待3DVRD故事的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0-8-10 14:16 | 只看该作者
普渡大学是清华大学学生出事的摇篮,当人们渐渐淡忘那个“女怕家错郎”、以冰锥刺杀亲夫收场的陈丹蕾的时候,“男怕入错行”的蒋博士又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以前,当我们安慰一些无能且无建树的人时候,会说:“没事的,不是你的错,是这个社会不适合你。”说的时候,我们心里都不相信这些话,完全觉得社会正常,而那人只是废柴,是个人的悲哀。

如今,在中国社会被证实过是人中龙凤的蒋博士,在北美原来用这句话说他也能适合,那就真是社会的悲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0-8-10 20:59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在报纸上看过对这位犹太老人的报道。好象他做过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指挥。老人的经历挺令人感动。


Post by 3DVRD;2650137
前些天看到了LZ转载的这篇文章,然后在这里看到了这个帖子。730号,我很好的朋友Dr. Otto Joachimhttp://www.cbc.ca/arts/music/sto ... o-joachim-obit.html)辞世(86号,在葬礼上,他以前的一个合作者,一位老太太对我说我是他的adopted family),我们一家一个礼拜都沉浸于悲痛之中,并准备参加葬礼。现在,后事都料理完了,我也就有精力写几句了。
  
蒋博士的悲剧发生在几年以前,有一天上网,突然看到一篇报道,说有个华裔博士去世,以前是清华工物系的。没看完,也还不知道是谁,我当时脑子里就蹦出了蒋博士,很奇怪,也许是因为在工物系我就知道两个人的缘故吧。看完全篇的报道,知道悲剧就是发生在他的身上,很是难受。大概是在94年的时候,我和蒋博士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当时我在机械系,做物流系统的自动运输车,是和计算机系合作。蒋博士是工物系,有一天他去计算机系,找我们,说是秦山核电站运输核废料的车(从日本进口)动不了,他们想把这个项目接下来,让它重新工作(蒋博士当时的部分工作是模拟器,秦山核电站的人接受他们的培训,所以有些关系)。后来,蒋博士,工物系的赵老师,计算机系的小孙和我,一共4个人就去了秦山核电站。我们共相处了大概10天左右,蒋博士留着短发,显得很精神,也很年轻,充满活力。虽然我们之间的专业完全不同,但从蒋博士的谈话中我发现他在自己的领域是很专业的,他给我们两个门外汉讲了不少核物理和核防护方面的知识。进到核废料仓库,说句实在话,我是比较担心的,蒋博士的介绍打消了我的顾虑。那次出差,对蒋博士也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他的成熟与稳重,话不是很多,但你听后都受益。他是天门人,我是京山人,两县隔得很近,以前都属于荆州地区,有一种自然的近距离感。出差回校后,我忙毕业,找工作等,他忙自己的事情,印象中就没有更多的联系了。后来,我为校招生办公室工作,听头讲,蒋博士以前也为招办工作过,然后就离开了,我估计那时候他去了普度。看到报道,我知道了他以后的经历,痛心不已!以前在一个帖子里,我提到过,我理解蒋博士所遇到的困境,其实他的那些困境,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几十年的寒窗,得到的结果却是生存的困境,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才华还内心多少有些骄傲的人来讲,是很难接受的。蒋博士的悲剧发生后,我和我的朋友Dr. Otto Joachim提起过这件事。95岁的老人对我说,他遇到的困难不算什么。是啊,我们遇到的困难算得了什么呢?谁知道老人的一生?
   
  我朋友生于1910年,德国,犹太人。父亲是一位歌唱家,母亲可能是一位教师。他从小学习小提琴。据他讲,很小的时候他就鼓捣他们家的收音机(好奇,好学),6岁就开始上台演奏而一点都不怵,12岁开始养家,给家人带回食物。18岁的时候,他完成他的第一部较长的作曲“亚洲”(后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演奏该曲,老人说指挥慢了一些。前不久他都还说他很惊讶在那么小的时候能写出这么有深度的作品,这是一部忧伤的曲子,他不自己一个人听)。老人平静的生活结束于1934年。德国出现了反犹的行为。一天,一帮警察来到他们演奏的地方,告诉他“这里不能有犹太人!”,老人刚分辩,警察就讲“赶快闭上你的嘴,否则我们就把你扔到河里去!”。老人有个邻居,也是警察,后来就跟他讲,让他马上离开这个国家,并告诉他怎么逃走。老人逃离了德国,去了新加坡,那一年他24岁。到新加坡后,老人大概在夜总会演出,后认识使馆的人,想法设法也让父母和弟弟离开了德国,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近亲如叔叔等我就不知道了,其他留在德国的亲属后来遇害了。在新加坡的几年,可能是老人一辈子过得最富足的几年,他告诉我,他一个月挣的钱,当时可以买一辆新车,约56百美金(前段时间看新闻,觉得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的年薪约到1万比较靠谱,年薪8万实在是有点离谱,题外话)。后来大概是1940年,情况又发生了巨变,新加坡当局告诉他,他有三种选择,一是被关,二是去澳大利亚做苦力,三是去中国上海。他选择了去上海。40年到49年间的上海(他那时30-39岁, 现在我们很多的新移民都处在这个年龄段附近),我想不出会好到哪里去,老人在那里开了一家乐器店,挣的钱也不多(那时他在上海有车),由于战乱,经常是食不果腹,有时候子弹就在头顶上飞。到了1949年,上海解放了,他们又没地方呆了,外国人必须离开。我问过他,是不是离开的时候把钱都换成黄金?老人讲,禁止带任何值钱的东西,基本就是随身的衣物。老人当时设法拿到了巴西的签证,经美国,美国人不让他们靠岸,用枪顶着脑袋。幸运的是加拿大可以让他们呆一个月的时间,他就来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后来就在这里呆了下来。我和他谈起蒋博士的时候,老人问我,你们尝到过没有国籍的滋味吗?我无语。可以想象在加拿大起初的日子,老人的日子的艰难,老人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去工厂打过工,后来开乐器店。再后来,老人取得傲人的成就。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Otto Joachim. 老人从小学的是提琴,可他是个多面手,作曲,自己设计制造机器演奏音乐(他对科学和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他几乎一天都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他的机器在67年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他的曲子在开幕式上回响。老人的绘画作品被Ottawa的博物馆(Hull)永久收藏。他的这些成就都是在最困难或高龄的时候取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老人最后的几年(2004-2010),我们一家成为他最信任最可依赖的朋友,也了解了他很多的东西。很多人觉得犹太人很聪明所以他们成功,我却不完全认可,起码从我朋友的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另外一种东西:内心里的一种追求,一种坚韧,包括对生的渴望。老人的生活非常简单,除了他专业所需要的设备比较昂贵外,家里没有什么很值钱的东西,但却充分地体现了老人的性格。房子是花一两万买来的(57年吧?现在大概升值为30万左右),汽车是98年的Pontiac, 23千的二手货,他有好多手机,都是在Ebay上拍来的,记得有一部是花$1拍来的,前几个月买了一台笔记本,无线上网,连接家里去年买的巨大显示屏后,老人兴奋了好几天。家里有很多的电脑,照相机,古董级的。老人家里的地板是他铺的,屋顶是他盖的,管道是他设计和铺设的,80多岁动用机床,设计电子线路和焊接,直到辞世前还在网上找到了转录设备,把他以前录在唱盘或磁带上的作品转录到CD上保存。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我们常人所没有的脱俗,坚持不懈,一生的学习,还有活力。这也许就是老人一生历经磨难,还那么长寿的秘密吧?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8 12:42 , Processed in 0.055739 second(s), 3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