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s03060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色戒归来不见色 反反复复都是情[图]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221#
发表于 2007-11-25 17:55 | 只看该作者
张三的爱国主义跟李四的爱国主义可能不一样.
假如他们是咱们普通网友, 无所谓.
假如他们是拿着枪的军阀,结果可能不一样.
假如他们是政客, 他们自己可能不爱国, 但有机可乘时, 会高举爱国主义大旗, 坏点的, 可能会把跟自己政见不同的人打成卖国贼.
2005的爱国主义可能是非常明确的, 但不是所有人都是2005, 我们经常看到民族主义会打出爱国主义的旗号.
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2#
发表于 2007-11-25 18:00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2005
爱国主义所表现出的激情、勇气、荣誉、使命等品质就会被人类继续称颂。
秦国的爱国者拼命的杀楚国的爱国者,
楚国的爱国者拼命的杀秦国的爱国者,
两国人民称颂.
这里面有点不对的地方.
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发表于 2007-11-25 18:21 | 只看该作者
asun发言很精彩
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发表于 2007-11-25 19:10 | 只看该作者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和走势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和走势于洪君近来,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不管是叶利钦总统、科 济列夫外长、军界巨头格拉乔夫、情报机构首脑普里马科夫,还是激进民主派代表盖达尔、温和改 革派领袖沙赫赖、极端民族主义者日里诺夫斯基、共产党新主席久加诺夫都在谈论如何恢复大国地 位问题。对此,西方世界惴惴不安,西方舆论沸沸扬扬。某些发明有术的学者已创造出“冷和平” 、“新冷战”一类新术语,用以描述俄罗斯外交政策调整后的俄美关系、俄罗斯同西方的关系和世 界政治形势可能发生的新变化。一俄罗斯的对外政策调整,在1993年叶利钦总统出访中国和印 度时即已初露端倪。在“必须同时面向东西方”的战略构想指导下,他本人亲自拉开了俄罗斯外交 调整的序幕。“十月事件”发生后,叶利钦的地位得到巩固,俄大国主义外交加大了力度。这个重 大转变,不仅有极为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而且具有相当深刻的国内社会基础和传统文化根源。苏 联解体之初,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基本上继承了戈尔巴乔夫-谢瓦尔德纳泽的国际政治新思维。诸如 ,对美国谋求亲善,力求在双边关系乃至全球事务的各个领域与之密切合作;对西欧,力求在经贸 关系、地区安全以及欧洲统一问题上与其协调,使俄早日“回归欧洲”。总之,俄在许多重大国际 问题上基本上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协调行动,以换取西方国家对俄国国内改革的全力支持。俄 罗斯作为世界大国在外交上毫无特色,导致其国际声望和作用日趋衰落。俄国内形成了相当普遍的 忧患意识,担心俄从此成为“二流国家”。形形色色的反对派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对所谓“亲 西方外交”发起猛烈批判。去年年底俄新议会选举,反映大国主义情绪的自由民主党异军突起,一 跃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大党之一。这表明,俄追随美国和西方、甘当小伙计的外交政策已丧失政治 基础,并可能导致危险的后果,非改不行。俄罗斯的“大国意识”根深蒂固。不久前有位学者写道 :不管俄遭受多大危机,它依然是个大国。因为俄同前苏联各共和国构成的国民经济综合体可与西 欧、北美及日本等综合体相媲美。而且宣称,俄同前苏联一样,联合了人类迄今为止取得最大进步 的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亚太文明。这种言论不是孤立的,它是俄民族主义传统文化的自然表露 。俄罗斯现政权是前苏联严重扭曲的社会进程和政治文化的产物。尽管这一代政治家中不少人在价 值观念方面亲近西方,但大国主义思想仍很突出。因此,俄罗斯根本不可能沉沦在仰人鼻息的“犬 儒政治”泥潭中。叶利钦总统及其支持者之所以在许多国际问题上一度屈从于美国和西方,原因在 于,该国在历史过渡时期政治混乱、经济危机深重,叶利钦政权需要西方的政治支持和经济帮助。 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为俄罗斯现政权提供政治支持时使出浑身解数,但在提供物质、技 术、财政援助方面却口惠而实不至,同时还辅以许多苛刻的条件,以此干预俄罗斯内政。对此,俄 绝大多数民众一方面对西方愤懑难平,另一方面对本国领导人怨声载道。叶利钦总统等人对此不无 所察。科济列夫外长今年初在法国一家刊物上发表文章,以前所未有的激愤语言指责西方,要求他 们“改一改对俄罗斯说话时的口气”。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终于促使叶利钦总统下定决心,全 面调整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同西方世界拉开一定距离以显示其大国地位和作用。在事关俄罗斯战略 利益的许多问题上,同西方讨价还价,甚至展开激烈抗争。在去冬今春接连不断的讲话中,他使用 几年来莫斯科领导人未曾有过的强硬口气,向彷徨苦闷的俄罗斯和国际社会宣布:“俄罗斯是个大 国,它永远都不甘心处于世界文明的边缘”;“俄罗斯应该勇敢而坚定地加入欧洲共同体和国际社 会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应该并且将要参与一切重大国际 问题的解决,它不允许对它有任何歧视”,等等。今春俄联邦新议会开始工作,叶利钦总统提交给 议会的国情咨文名为《巩固俄罗斯国家》,这决非偶然。叶利钦的这些思想,在科济列夫外长的公 开言论中得到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阐述和发挥。科氏素以“大西洋主义外交路线”代表著称,曾公 开号召警惕“孤立主义”和“反美情绪”。自去年年底起,他连续发表文章,直截了当地宣布,俄 不应从同它“利益相关的地区”撤退,原苏联和东欧地区是“人所公认的俄罗斯势力范围”。他还 直言不讳地猛烈抨击美国,说美国人希望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国并宣布美国占有领导地位是“疯 狂的欲望”。今春俄美两国外长会晤时,科氏强调,俄罗斯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大国,这不仅是因为 它拥有核武器,而且因为它拥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地处欧亚两个大陆。在此次会晤期间,他还视察 了俄太平洋舰队,在那里向接受他的检阅的俄罗斯海军官兵发表了极富“爱国主义”味道的讲话, 其锋芒简直同某些极端主义爱国者不相上下。“不把俄罗斯当做大国对待,俄罗斯不会答应,无论 时势多么艰难”……二俄罗斯此次对外政策调整不仅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 且具有清晰并配套的策略部署,因而令人刮目相看。(一)创造关于“近邻国家”的新概念,强化 俄罗斯同原苏联各共和国的联系与合作。在这方面,俄主张独联体国家“互相接近”,“各国之间 的关系越完美、越多样化、越密切越好”,但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位居首位”。为此,俄罗斯三 箭齐发:其一,通过构筑新的经济联盟,加强俄对原苏联各共和国的影响,对白俄罗斯和塔吉克斯 坦两个同俄关系特别密切的国家特许优惠条件,允许这两国留在新卢布区内;其二,利用集体安全 条约和俄同某些国家的双边军事协定,加强俄在白俄罗斯、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在 独联体内承担保护边界及维持和平使命,并向联合国谋取相应的权利;其三,利用原苏联其他共和 国的2500万俄罗斯族居民的地位问题,向昔日的兄弟共和国施压,要求保护“俄语居民”的人 权,直至实行双重国籍。今年新年伊始,叶利钦总统专门对境外俄罗斯人表示:“无论现在还是将 来,我们都要依靠法律和团结,捍卫你们和我们的利益。”总统发言人也宣布,俄1994年对外 政策方面最优先考虑的问题是集中力量“保护俄罗斯人和俄语居民的利益”。由于俄的积极努力, 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3个游离于独联体外的前苏联共和国终于加入了独联体。至此,尽 管独联体仍松散无力,但毕竟联合了原苏联除波罗的海3国之外的所有共和国。各成员国在维持独 联体的存在并加强其效能方面共识大于分歧。1992年曾试图单独组建中亚共同体的5个穆斯林 国家,靠拢俄罗斯的趋势也在增强。(二)重申关于“势力范围”、“利益范围”的旧原则,试图 打破西方国家在处理东欧事务方面的垄断地位。这一外交努力的主要表现是:在“北约东进”即东 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加入北约的问题上,俄罗斯完全改变了一度不加干预的立场,公开阻止波罗 的海3国和东欧国家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完全投靠西欧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叶利钦总统亲自致函美 国领导人表示异议。俄国防部长更加尖锐地指出,俄“不愿意看到这些国家躲到北约的保护伞下” .同时也“反对神话般地夸大俄罗斯的威胁”。尽管西方一些领导人宣布不允许俄在“北约东进” 问题上“拥有否决权”,但俄针锋相对,和西欧国家意见不一,北约一时还不敢接纳前苏联和东欧 地区的国家。西方于去年10月提出和平伙伴计划作为缓冲办法,一方面满足东欧国家的要求,同 时又照顾俄罗斯利益。在解决波黑冲突问题上,俄罗斯的独特作用更为突出。一位副外长被叶利钦 总统任命为专门处理这一危机的特使,奔走于莫斯科──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之间。当西方国 家准备并实施了对塞族阵地的空袭时,俄罗斯的反应极为强烈,指责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要求北约授 权空袭波黑是“越权行为”,强调北约的空袭不光会使俄同美国和西方的关系“罩上浓重的阴影” ,而且可能导致世界大战;莫斯科绝不允许“某些人力图背着俄罗斯就波黑问题做出决定”;西方 “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作出轰炸波黑塞族阵地的决定是一个大错误,并带有很大风险”。俄 主张取消对南斯拉夫的制裁,“使用和平方式而不是俄罗斯不能接受的武力办法来解决冲突”。当 冲突中的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两方达成建立联邦的协议而塞族陷入孤立时,俄立刻提出了关于穆克联 邦同塞族建立联盟的新建议。(三)调整同美国和西方各国的关系,力求将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关 系变成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在对待西方国家的财政和经济技术援助问题上,包括总统在内的 俄罗斯各派政治家都明确提出,俄欢迎美国和西方的援助,但反对就其内部事务指手划脚;同时要 求允许俄正式加入西方“七国集团”,而不是充当沿门托钵的“小乞丐”;对西方的和平伙伴计划 ,俄态度十分谨慎。俄领导人和外交部反复申明,俄只能以与其地位相称而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 方式加入北约;处理欧洲事务应由欧安会而不是北约扮演主角,应协调北约、欧共体、欧洲委员会 、西欧联盟与独联体的努力。在有关国家主权、安全利益和国际声誉的重大问题上,俄有时不惜进 行直接对抗。如对俄日之间关于“北方四岛”的领土争端,俄的立场已变得相当强硬。美国逮捕长 期充当俄的间谍时,俄毫不示弱,立即驱逐美外交官进行报复;当美前总统尼克松在莫斯科会见反 对派领袖时,俄总统和总理都拒绝会晤这位支持叶利钦的西方政治家,以维护其尊严,迫使美国总 统克林顿出面请叶利钦谅解。(四)加大“广角外交”的力度,力争在全球范围内恢复俄的世界大 国的独特地位。在这方面,俄罗斯首先重视同中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去年俄总统访华后,副议长 沃洛宁、政府副总理绍欣、沙赫莱、国防部长格拉乔夫等要人相继访华。今年初,俄外长科济列夫 、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副外长等人相继来华。新议会领导人雷布金、总理切尔诺梅尔金等人也都先后访问中国。同时,俄方还希望中国领导人江泽民今年访俄,以便将两国关系推向深入,扩大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其次,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俄罗斯一改超然态度,毫不掩饰地要求积极参与该半岛事务,主张建立有中、俄、美、日参加的合作机构,召开“6+2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发表于 2007-11-25 19:18 | 只看该作者
吐露肺腑之言 戈尔巴乔夫后悔了

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人物》杂志,2006年第五期刊登了《戈尔巴乔夫后悔了》一文。戈尔巴乔夫向本文作者披露了他对苏联改革往事的反思,指出“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这是戈尔巴乔夫首次向中国记者披露自己的肺腑之言。全文如下:

    3月2日的75岁生日, 使戈尔巴乔夫再一次成为近期的国际热点人物。2月28日晚, 为祝贺他生日而举行的音乐会在莫斯科国际音乐大厦开场。在鲜花、掌声和祝福中,戈尔巴乔夫精神焕发, 格外高兴。然而记者知道, 也许晚会一结束, 他又会陷入深深的忧伤之中。

    为接受《环球人物》的采访, 戈尔巴乔夫特意中断休假

    作为苏联第一位同时也是最后一位总统, 戈尔巴乔夫的晚年生活可谓丰富多彩: 著书立传, 上电视拍广告, 接受媒体采访, 评论内外时政, 热心公益与慈善事业。可以说, 自从离职后, 他始终没有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过。

    戈尔巴乔夫的日子真的如表面上那么风光? 不久前, 记者通过“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得到了专访他的机会。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位于莫斯科市列宁格勒大街39 号。采访约在下午2 点, 记者驱车准时赶到。基金会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戈尔巴乔夫正在莫斯科郊区的别墅休假,为接受记者的采访, 他特意中断休假, 赶回了莫斯科。当一名工作人员把记者请进戈尔巴乔夫办公室旁的接待室的时候, 他已经端坐在那里, 身着西装,没有扎领带。寒暄之后, 他紧握着记者的手说:“我们好像见过面, 是吗?”记者告诉他:“我先后在莫斯科工作了10年。 其间, 我多次见过您, 但面对面地和您交谈, 这还是第一次。”他回应说, 很愿意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

    搞“民主化”是惨痛失误

    戈尔巴乔夫虽然年事已高, 但精神矍铄, 谈锋甚健。采访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戈尔巴乔夫对记者强调, 他所谈的一切都是肺腑之言, 是多年来对往事的严肃思考。

    戈尔巴乔夫说:“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 不要搞什么‘民主化’, 那样不会有好结果! 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谈到苏共垮台,他说:“我深深体会到, 改革时期, 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 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 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 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 就会出现混乱, 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 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 国内工业受到了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 敛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 而赤贫的人数却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在这个方面, 中国处理得很好。中国沿海省份和地区发展速度快, 中西部相对发展较慢, 中国领导人现在号召开发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决策完全正确。”

    高度评价邓小平

    在采访中, 戈尔巴乔夫畅快淋漓地回忆起了当年他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1989 年5 月, 邓小平与到访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举行了历史性会晤, 使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在其所著的《外交十记》中写道:“作为历史人物, 戈尔巴乔夫的功过, 自有后人去评价, 但他的北京之行所完成的重大历史使命, 在中苏关系史上, 应当被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

    谈起那次他与邓小平在北京举行的历史性会晤, 戈尔巴乔夫兴奋不已, 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犹新:“苏中两国领导人的会见是一次罕见的事件! 在我们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 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这是我政治生涯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我们一起使两国回到友谊和伙伴关系的轨道上。我和邓小平同志互相伸出友谊之手。会见时,我被他吸引住了, 喜欢上了他, 他是一位极富魅力的人。记得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时, 邓小平同志拉着我和赖莎的手,我们感到非常温暖。我想, 他已经85岁了, 还那么富有激情、思路清晰、反应敏捷, 能自由流畅地就许多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至今难忘的是邓小平所说的:‘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

    戈尔巴乔夫对记者说, 对中国、对世界来说, 邓小平都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是20 世纪的一位伟人, 一位世界级的政治——“中国文革后, 邓小平把中国带入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让人们创造性地工作, 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作为杰出的改革者将名垂青史, 他所创造的经济改革经验在全球具有广泛的学习和借鉴意义。”戈尔巴乔夫还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理论。他说:“这主要包括: 反对任何国家称霸, 反对向其他国家发号施令。邓小平的这一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我知道, 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也强调这些观点, 这说明邓小平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连续性。”

    人未走, 茶已凉

    采访在不知不觉中已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告别时, 记者将一盒茉莉花茶赠给了戈尔巴乔夫。他表示感谢后, 自言自语地低声说:“赖莎· 马克西玛芙娜( 戈尔巴乔夫已故的妻子) 喜欢喝茉莉花茶。”记者注意到, 此时, 戈尔巴乔夫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掠过了一丝忧伤。那种表情令人难以忘却。记者知道,这忧伤, 不完全是丧妻之痛。

    可以说, 戈尔巴乔夫的忧伤自1991年就开始了。那年12 月, 叶利钦在权力斗争中获胜, 戈氏下台已成定局。一天,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雅科夫列夫三人坐在戈氏的办公室里讨论苏联总统下台的条件。他们最后商定:1992 年1 月7 日-8 日,戈尔巴乔夫腾出办公室、公用住宅和别墅。戈尔巴乔夫表示同意。叶利钦答应给戈尔巴乔夫发放退休金, 并提供一辆吉尔牌轿车等。戈尔巴乔夫请求叶利钦保证免除他对所发生一切的法律责任。叶利钦不解地问:“您什么坏事也没做, 为什么要求免除法律责任呢?”后来,戈尔巴乔夫就在辞职书上签了字。

    人未走, 茶已凉。几天后, 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整理资料, 清理保险柜。这时, 他接到了夫人赖莎从别墅打来的电话,说叶利钦的卫队长科尔扎科夫带领一帮人, 要求立即打开房门, 清点物品, 并在24小时内搬出公用别墅。1991年12 月26 日, 即在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第二天, 按原计划, 他作为总统, 还有最后一次外事活动, 会见一个日本代表团。早晨8 点50 分,戈尔巴乔夫乘车去克里姆林宫。途中,他在车里接到助手打来的电话, 说叶利钦等三人正坐在总统办公室里喝酒, 建议他最好不要到克里姆林宫来。戈尔巴乔夫请助手再给他找一个房间, 以便如约同日本客人会见。最后, 戈尔巴乔夫在三楼工作人员的房间里会见了日本客人, 然后永远离开了克里姆林宫。

    至今得不到多数国民的谅解

    戈尔巴乔夫离开克里姆林宫之后,立即着手筹建“戈尔巴乔夫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理论研究基金会”。不知是出于对老领导的“怜悯”, 还是迫于国内外的压力, 叶利钦把原莫斯科财政学院的一幢楼房划给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使用。其实, 基金会是按市场价格租用此房的, 并没有受到照顾。当年国家给戈尔巴乔夫的退休金是4000 卢布, 后来卢布大幅贬值, 最后4000卢布已不足1美元。

    1998 年, 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戈尔巴乔夫存款的银行倒闭, 他彻底破了产。为了解决基金会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戈尔巴乔夫连续接拍了包括“必胜客”比萨饼连锁店、美国苹果电脑在内的一系列电视广告片。此外, 他还不得不经常到世界各地演讲, 每次酬劳都在数万美元以上。著书立传是戈尔巴乔夫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从下台至今, 他已经出版了十余本书籍, 其中包括反思苏联解体的《八月事变的原因与后果》、《不幸的改革者》等。如今, 他的基金会有了一些积蓄, 从旧址搬到了莫斯科市列宁格勒大街39号, 这是一幢5层楼房, 设计现代, 十分惹眼。

    但是, 戈尔巴乔夫在俄罗斯的处境仍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尽管他在西方受到赞扬和欢迎, 却至今得不到多数俄罗斯国民的谅解, 俄罗斯社会上对他的指责不绝于耳。大多数俄罗斯人仍然把他视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罪魁祸首。1996 年, 他参选俄罗斯总统, 只获得不足1% 的选票。在一次竞选活动中, 他被一名愤怒的选民重重地扇了一记耳光。

    2005年10月的一天, 他在莫斯科参加一个圆桌会议时, 被一名与会者泼了一脸水。今年2月底, 俄罗斯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 超过50% 的俄民众认为, 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领导人“过大于功”; 持相反观点的受访者不过11%; 仅有14% 的人对他表示好感,反感者则为28%。

    “赖莎的死是我的过错”

    戈尔巴乔夫的伤感还与他已故的妻子有关。1999 年9 月20 日, 他的夫人赖莎因患血癌在德国曼斯特的医院逝世, 享年67 岁。赖莎曾是一个时代苏联妇女的偶像。她仪态高贵、谈吐典雅、性格温柔、学识渊博, 曾令许多人为之倾倒。

    上世纪50 年代初, 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赖莎是一位非常引人注目的美女。她那楚楚动人的大眼睛、宛如柳枝般轻盈的体态和温柔晶莹的面颊吸引着无数男生爱慕的目光。然而, 小伙子们在惊叹这位来自阿尔泰边疆区少女罕见魅力的同时, 更敬畏她那高傲深邃的眼神。众多的追求者退缩了。对他们来说, 赖莎是高不可攀的公主。

    第一次见到赖莎, 戈尔巴乔夫便“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迷上了她。多年之后, 他回忆说:“痛苦和幸福的日子开始了。当时我认为, 第一次见面并没有唤起赖莎任何感觉, 她对我平静而又冷漠。我在寻找新的见面机会    我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了。坦率地说, 在那几周时间里, 我连学业都放弃了, 尽管我顺利地通过了各科考试和测验, 我越来越频繁地光顾赖莎的宿舍。”他的坚韧和赤诚最终感动了骄傲的公主。1953年9月, 大学四年级的戈尔巴乔夫和赖莎喜结良缘。在此后46年的婚姻生活中, 赖莎始终如一地呵护和关爱着她的丈夫。无论戈尔巴乔夫走到哪里, 赖莎的爱就相伴到哪里。

    赖莎因病住进德国曼斯特综合治疗中心后, 戈尔巴乔夫仿佛变了一个人。他那悲伤而绝望的神情、低沉而嘶哑的嗓音、焦灼而急促的步履无一不在诉说着他对赖莎无尽的依恋和挚爱。他直言不讳地对媒体说:“ 我无法想象, 赖莎不在了, 我将如何生活。”在赖莎住院期间, 戈尔巴乔夫一直奔波在病房和旅馆之间, 他尽最大可能守护在妻子的病榻旁, 为她读报纸, 鼓励她与病魔抗争。他们共同幻想着, 等赖莎出院后, 一定在海边买所房子, 在海鸥的歌舞与海浪的轻抚中重温初恋的时光。但最终, 赖莎还是离他而去了。

    戈尔巴乔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赖莎过世之后, 我的生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她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妻子去世后, 戈尔巴乔夫尽量安排许多会见、出访和工作, 但仍无法排解对妻子的思念。他说:“这种痛苦是永远摆脱不掉的。赖莎很幸运, 先于我走了。她活着的时候, 我们经常争论, 我们俩到底谁更幸运。我说, 她嫁给了我才幸运, 而她总是坚持说, 我娶了她才幸运。我和她还会重逢, 到那时, 我们再继续我们的谈话。”戈尔巴乔夫透露, 直到现在, 他只要一进他和赖莎的卧室, 悲伤就会立即涌上心头。“赖莎走后, 卧室的陈设一点也没变, 我也不想改变, 不忍心改变。赖莎的梳妆小桌原来放在哪里,现在还放在哪里。”谈到这里, 戈尔巴乔夫显得痛心疾首——“那天, 她睡着了,我出去了一会儿。午饭后, 我回到病房时, 她己经不行了。赖莎的死是我的过错, 是我害死了她。我对政治太投入了, 而她对一切又太在意。”

    采访中, 记者向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一种假设:“您能想象另外一个女人替代赖莎· 马克西玛芙娜在您生活中的位置吗?”戈尔巴乔夫立即答道:“不能!我非常坦率地告诉你, 绝不可能! 我和赖莎将这样生活下去, 我和赖莎的对话还将继续下去。今年1 月, 我因病住院时, 把赖莎的日记也带了过去。她生前特别想自己写一本书, 现在我决定替她把这本书写完。实际上, 我十分不愿意写关于我和赖莎生活的书, 但我还是决定写, 我己经开始口述了。”     如今, 戈尔巴乔夫唯一的女儿伊丽娜成了他的依靠。伊丽娜卖掉了位于莫斯科闹市区的房子, 在郊外又买一座,就是为了离父亲近一些。但是, 伊丽娜经常发现, 父亲只要一回到母亲生前住的那个房间, 就会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思, 那双老眼里满是哀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发表于 2007-11-25 19:22 | 只看该作者
戈尔巴乔夫:美国醉心于超级大国地位


环球在线消息: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日前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批评美国现在正醉心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时代》杂志4月2日报道说,75岁的戈尔巴乔夫上周接受了采访,讨论了他的新书《理解改革》。当记者唐纳力问目前很多俄罗斯人的困难生活根源何在时,戈尔巴乔夫说,叶利钦葬送了这个国家,让财富被少数人控制,而西方对此从未批评过,不过普京总统现在正在改正叶利钦造成的混乱。     记者又问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现在是否步入正轨时,戈尔巴乔夫回答说,普京正在改善卫生保健和教育等,朝着更加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前进。但是,正当俄罗斯就要崛起之际,西方并不接受它。美国正陶醉在作为唯一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试图推行它的意志,但美国应该意识到权力背后的责任所在。

    此外,戈尔巴乔夫还说,有些人正推动布什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美国不应该将其意志强加给别人,美国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忽视联合国安理会以及避开国际法律责任的做法都会将世界引向黑暗。(凌晨)




新闻观察:美国为保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而战



美国如今已经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超级大国的对外政策到底是什么?许多人们(多数是非美国人,也有不少美国人)严肃地指责美国搞单边主义,更多人认为当今的美国很自私。但单边主义与美国自私不足以说明美国对外政策的本质。我认为,今天的美国对外政策本质,说穿了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为保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而战斗。


  911恐怖主义袭击是对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第一次攻击,美国与美国人民简单地愤怒了,美国政府反起了反击恐怖主义的战争。与其说反恐战争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还不如说,美国是为了维护其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不被动摇。美国通过打击支持恐怖主义的阿富汗前塔利班政府、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利用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矛盾长驱直入世界地缘政治中枢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这是巩固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关键步骤。

  在亚洲,美国担心中国成为亚洲地区的头号大国而挑战美国的利益。中美双方缺少互信,深刻的原因不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而正在于此。随着中国在经济、政治与军事上的强大,美国的中国政策越来越趋向于遏制中国。中国的根本国家目标是现代化、发展与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大国,但美国日益感到这个崛起的中国大国不符合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的利益。

  美国通过制定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牢牢地控制住日本,使得日本无法有效抑制美国的单边主义,确保了美国在亚洲(西太平洋)的最重要军事基地的长期稳定。日本别无选择,不得不长期在安全上依赖美国,把对美国的关系当作其头号对外关系。没有了与日本的同盟关系,美国将不再是自我宣称的“太平洋或者东亚强权”。

  美国还担心亚洲国家在中国与日本的支持下组建类似欧洲那样的地区集团,降低对美国的安全与经济依赖。一些战略家公开担心,搞不好的话,这样的亚洲地区集团变成对美国不友好的组织,所以,美国不能支持任何亚洲走向集团化的努力。

  美国的亚洲政策越来越象昔日英国的欧洲政策,那就是使用均势手段“以亚制亚”。其中,最核心的是用日本与印度之力制约中国,最终,使得没有任何一个亚洲大国有能力挑战美国的在本地区超级霸权地位。

  在欧洲,美国担心统一的欧洲摆脱美国对欧洲的垄断统治,对于欧洲任何真正走向独立自主的动向,包括欧洲与俄罗斯的新关系,美国发自内心是不满的。

  建立所谓“绝对安全”的导弹防御体系是为了保持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而改变核政策更是为了美国本身的长治久安。最近美国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从美国核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这个唯一超级大国为了保持其地位,甚至不惜危险地根本改变其核政策,让“无法使用的武器”变成保持美国世界地位的利器。

  总之,当今美国的全球战略、对外政策的核心是如何保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但不被动摇,反而获得进一步的巩固与膨胀。   美国能保住自己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吗?从长期来看,我不认为这是可行的。首先,目前美国所做的这一切保持超级大国的举动已经被世界证明为太自私,也就是太“单边主义”,太不顾国际公共制度与利益的建设,漠视全人类的利益。这样的作为与理念已经远离了美国初衷的世界理想主义,也与全世界大多数人的愿望与要求不符合,所以它注定无法持久,甚至可能失败。更何况,美国无法阻止其它国家成为新的超级大国。最近,基辛格就指出:“历史并未说明世界上永远只能有一个超级大国。而美国并不能阻止其他国家发展成在某些方面类似今日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我觉得,在可以预见的时期,欧洲联盟也许将是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在长期,中国以及团结起来的东亚,则将成为另一个超级力量。世界将不可避免进入以美国、欧洲与东亚为中心的三极结构中。美国必须学会如何与别的力量共存,而不是到处挑衅与防范。(庞中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发表于 2007-11-26 00:25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只有爱国主义被做大



-----吴祚来


2007-11-26

一家中学毕业会上,学生们一个个轮流上台发言,一个害羞的美眉上台了,说了一句她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名言:

爱是要做的,不是用来说的。

引得满堂彩。

可惜的是,在网络上,爱国主义不是用来做的,也不是用来说的,而是用来骂人的。如果你的观念你的看法与一些人不同,你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视角,那就会被戴上汉奸的帽子,而这些帮你戴帽子的网友,就 “神圣爱国主义同盟会”成员。

这些幼稚的爱国主义者们,他们以为高 唱爱国歌曲就是爱国,以为做梦与日本人美国人打仗 是爱国,以为自己替中国男足女排加油就是爱国,而那些为了揭示历史真相的人,那些批评传统文化或国家政策的人就是汉奸。

在和平时代,汉奸卖国贼与言 论无关,而爱国主义与言论也无关,爱国主义 只有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洗礼才有价值,只有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才需要唤醒。

打个比喻。

中国传统社会大倡孝道,其实 就是让子女赡养老年人,因为传统中国社会没有国家对老年人的公共福利政策,为了使社会和平稳定并有人性,统治者就大倡孝道,将国家的钱用来修自己的宫殿与陵园,孝道的背后,是皇权社会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转嫁到家庭之中。一个完全福利的国家,是不用大倡所谓孝道的,对老人与儿童给一些特别的照顾与爱护就行了,更多的义务 责任由国家来承担。

国家由谁来保卫,当然是国家的军队与政府,如果国家要用一个一个家庭或个人来保卫,这个国家就是一盘散沙了,基本 是没有意义的保卫。国家看起来是用军队保卫,其实是用先进的制度来保卫,这个制度要保证国家纳税人的钱用在真正的国防上,而不是用在建造圆明园上,更不是用在慈禧的贺寿上。这样的制度就需要有监督,有权力制约,怎样才能实现权力制约呢,就是三权分立,就是军队的国家化,就是言论的公开自由表达,没有先进的制度,就没有先进的军队,就没有国家安全的永久保障。

所以你如果是 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你应该关注的是,国家的制度建设,而不是个别人的言论,任何个人的言论,都不可能摧毁一个国家,如果一个人一些人的言论摧毁了一个国家,那个国家不会叫中国,只会叫“大槐安国”。清王朝被日本岛国欺侮,弱不在民,也不在人民不爱国,而在于国家制度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指的是落后的社会制度,正是落后的制度,导致清王朝挨打。

现在不存在与敌人你死我活,所以做个所谓的“爱国骂人主义者”并不难,以爱国的名义骂骂人,证明自己是个伟大的爱国者,更有甚者,跑到外国大使馆外丢石头,发泄一下心中仇恨,这结都是没有风险的“爱国行为”,与战争年代的英雄们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和平时代什么最难?做真正的爱国者最难,因为真正的爱国者,是爱国家的本体,公民。公民的权力,公民自由,公民的环境,公民的政治地位等等,和平年代的真正爱国者是那些维护公民权力者,争取民主权力者,维护环境保护者,对政府说真话者,通过正当的法律方式,促进国家进步者。没有现代文明的政治制度,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真正安全。现代国家的失败,不会是通过枪炮,而是内部腐败而败落。

总有一些犬类,嗅着百年前的战场血气,狂吠不止,以证明自己是嗅觉灵敏的真正忠诚猎犬,过去的战争早已结束,你狂吠有什么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发表于 2007-11-26 03:34 | 只看该作者
“我曾是变态杀手” 前美军士兵讲述在伊血腥经历

【八阕】据西班牙《起义报》11月21日报道,一名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官日前接受了古巴记者罗莎・米丽娅姆・埃利萨尔德的采访。以下是专访主要内容:


“我今年32岁,是个训练有素的变态杀手。我会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招募年轻人入伍,教他们杀人。我不会干其他工作。对于我来说,平民毫无价值、思想落后,他们是弱者,是一群羔羊,而我是他们的牧羊犬。我是个强盗,在军队里他们叫我‘鲨鱼吉米’。”

这是3年前吉米・马西写的《地狱中的牛仔》书里的第二段。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披露2003年最先抵达伊拉克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人经历的最生动也是最暴力的一本书。吉米在书中叙述了自己冷酷血腥的军队经历以及战争如何让他发生了改变。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书展中,这位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官接受了古巴记者罗莎・米丽娅姆・埃利萨尔德的采访。离开战争已有4年,吉米现在仍被噩梦折磨着。

罗莎:身上的这么多文身都代表什么?

吉米:我有很多文身,都是在军队里文的。手背上的这个,是黑水公司的标志,有一天我们全排人喝醉了,于是都去文了同样的图案:一个双眼流血的牛仔,它代表着死亡,意味着你杀了人。我右臂的文身是海军陆战队的标志,还有美国和得克萨斯州的旗帜,那是我参军的地方。

罗莎:为什么你说海军陆战队里有你所认识的最恶劣的人?

吉米: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人只有两种用途:执行人道主义任务或杀人。在我作为海军陆战队成员的12年中,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人道主义援助。

罗莎:在去伊拉克之前你曾经负责招募年轻人参军。在美国成为一位征兵者意味着什么?

吉米:意味着当一个骗子。布什政府在强迫年轻人参军,基本上他们在做的、也是我在做的就是用经济利益骗人入伍。3年中我招募了74名士兵,从来没有人对我说他们参军是为了保卫祖国或其他爱国理由。他们需要拿钱来上大学或得到人身保险。我首先跟他们说明参军的所有好处,最后才提到报效祖国。我从来没招过富人子弟,为了保住工作,招兵者不能有任何顾虑。

罗莎:现在五角大楼将参军条件放宽了很多,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吉米:参军条件大大降低了,因为没有人想入伍。只要你通过了测试,心理有问题或者有犯罪前科的人成为军人都不成问题。

罗莎:你在战后变了很多,但以前都是怎么想的呢?

吉米:以前我和其他所有军人一样,相信政府说的一切,但当你来到军队后,感觉很糟,尤其是作为一名招募人,你不得不整天撒谎。

罗莎:但是你相信自己的国家是为对伊拉克的正义之战而招兵买马。

吉米:对,我们收到的情报资料说萨达姆在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来我们才发现一切都是谎言。

罗莎: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被骗了?

吉米:当我抵达伊拉克的时候。我的队伍奉命前往伊拉克军队呆过的地方。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数千箱打着美国标签的军用物资,这些东西在美国帮助萨达姆政府打伊朗时就在那儿了。我的手下不明白为什么伊拉克境内会有美国的军用物资。中情局的报告说那里是恐怖分子的战场,我们会在那里发现生化武器,但我们什么也没找到。这时候我开始觉得我们的真正任务是石油了。

罗莎:你在书中自称是变态杀手,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么说吗?

吉米:我是个变态杀手,因为他们训练我就是为了杀人。我并不是生来就有杀人思想的,是海军陆战队把我变成了强盗,一个罪犯。他们训练我盲目服从美国总统的命令,带给他们需要的东西,不做任何道德考虑。我心理变态,因为他们训练我先开枪、然后再问为什么。这是病人而不是军人的行为,职业军人只和军人作战。当我们必须杀死妇女和儿童时,我们会照做。因此我们不是军人,而是雇佣杀手。

罗莎:有什么特别经历让你得出这个结论吗?

吉米:有好多。我们的任务是前往城市特定区域控制那里的公路。我们碰到过运载伊拉克平民的汽车,所有中情局的报告都告诉我们来的是装有炸弹和炸药的车。汽车来时我们开了几枪作为警告,如果它不减速我们就毫不留情地开始扫射。每次我们都希望汽车爆炸时能有炸药味,但从来也没闻到过。打开汽车,我们看到的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死伤的平民,没有任何武器或“基地”组织宣传物品。

罗莎:你还在书中提到你们如何对一个和平集会进行扫射。

吉米:对,那些伊拉克人告诉我们他们在进行和平集会,但上级说有恐怖分子化装成平民藏匿其中,命令我们开枪。我记得自己开了12枪,后来我们在这些集会人群中没有找到任何武器。

罗莎:当你的伙伴感觉到受骗时他们有何反应?

吉米:我的士兵问我为什么要杀这么多平民,可否跟上级说一下,做报告时更准确充分一些,最后得到的回答是“不”。我们在伊拉克的首要任务不是媒体报道的人道主义援助,而是保证巴士拉油田的控制权。在卡尔巴拉,我们24小时开炮,这是我们攻打的第一个城市,我以为会向当地民众发放医疗物资和食品,但没有,军队继续前进直到抵达油田。

罗莎:你回美国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吉米:他们视我为疯子、懦夫、叛国者。我所揭露的证据令上层无法喘息。美国军队已经精疲力竭,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事实真相显示的可能性就越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发表于 2007-11-26 03:40 | 只看该作者
为打击伊朗 美国不惜牺牲第五舰队?

【八阕】西班牙《先锋报》11月20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疑问:美国会以牺牲第五舰队作为其对伊朗实施核打击的理由吗?新华网刊登了该文主要内容:


美国对伊朗实施核打击的计划预计将以牺牲第五舰队作为理由。这并非凭空想像,而是一个经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之后作出的选择。据悉,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威廉・法伦宣布,一旦接到了对伊朗实施核打击的命令,他将拒绝执行,并可能提出辞呈。目前来看,美国海军和陆军高级将领们对这个计划的抵制是惟一能阻止新保守派和空军开始行动的因素。

布什政府小心谨慎地隐瞒和无视着来自五角大楼的各种战略分析。这些分析指出对伊朗的核设备和军事设施实施打击将直接导致目前驻扎在海湾地区的第五舰队的毁灭。

2002年,美国举行了代号为“千年挑战2002”的军事演习,模拟了第五舰队被摧毁的结果。如果这次军事演习的目标就是有效地模拟与伊朗进行不对称战争的后果,那么得出的结论就是第五舰队有可能被彻底摧毁。但是,对于这次演习得出的有关第五舰队会相当脆弱的结论,以及打击伊朗可能会导致的后果,美国政府却无动于衷。公众对此一无所知,政府则作出了一个虚假结论,以便推动其在中东地区的新保守派计划。

新保守派还在大力宣传,支持对伊朗采取武装行动,但这种行动的最终后果就是让伊朗的尖端导弹把第五舰队摧毁。新保守派却小心谨慎地绕开“千年挑战2002”模拟演习的结论不谈。

伊朗拥有大量远程巡航导弹,可以部分地或者完全摧毁处于伊朗移动发射平台射程之内的美国第五舰队。布什政府有意弱化了第五舰队在面对伊朗尖端导弹技术方面的脆弱性。一些军事专家警告,在伊朗最尖端的“日炙”和“红宝石”两种超音速反舰导弹面前,美国的舰队缺乏有效的防御能力。

在小心挑起伊朗对美国武装入侵的报复心理时,新保守派有意地准备好了牺牲大部分第五舰队,甚至不惜让其被彻底摧毁。这如同又制造了另一个珍珠港事件,为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乃至日后延伸至整个波斯湾地区的武装行动创造出了理想的政治氛围。











7月10日,驻扎在巴林海域的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发表声明,宣布“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在驶向海湾,将美军在该地区的航母数量增至三艘。这是2004年6月14日拍摄的“企业”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在大西洋航行时的资料照片。

第五舰队司令部设在巴林。该舰队负责对波斯湾、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以及印度洋的部分海域进行巡逻。目前,该舰队包括一艘航空母舰和2艘直升机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第五舰队最多达到了5艘航空母舰和6艘直升机航空母舰的装备水平。

第五舰队位于巴林的基地距离伊朗海岸仅有150海里,理论上处于伊朗新一代导弹的射程之内。另一方面,在海湾地区这一狭小的作战空间内,美国海军的任何船只都将面临严重的操作困难。

布什政府向美国公众隐瞒了一旦对伊朗实施核打击后第五舰队的脆弱性,以及这支海上力量所面临的被遏制或被摧毁的风险。对于“千年挑战2002”军事演习真正结果的贬低,以及一些海陆军将领所表达的相反意见可以清晰地证明这一点。

新保守派们当然知道第五舰队的脆弱性,但是他们仍然多次试图向波斯湾地区派遣3艘航空母舰,这样做除了会增加美国的损失外别无用处。尽管如此,布什政府仍执意执行其对伊进行核、常规或秘密打击的计划。

为给对伊朗的“全面打击”或迫使其政权更替寻找理由,新保守派已经准备好牺牲第五舰队的大部分或者全部。为了避免另一个珍珠港事件的出现,有必要让那些为了实现其保守派目标而准备牺牲第五舰队的布什政府的官员们意识到责任的重要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发表于 2007-11-26 12:46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asun
2005的很多论断都是很有道理的,比如,这句话我就很欣赏,”理智是必要的,但是过分的理智以至于消磨的连勇气和激情都没有,那么很可能走向庸庸碌碌。“
爱国热情,英雄主义,肯定是需要的。但你说爱国主义永远都不会误国,我觉得还是绝对了,片面了。几个例子:

1,日本:狂热的爱国热情,助长了军国主义,最终是使自己吃了原子弹,历史往后几千年都是它大和民族的耻辱;
2,中国抗日时期,蒋介石英明的”攘外必须安内“的论断就误在爱国的知识分子们手里。结果是GCD近30年的暴政。
3,今天的中国,党中央在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时候,仍然存在那么一股力量,时不时地用偏执的爱国主义转移视线,误国--耽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历史上,希特勒、萨达姆,还有今天的伊朗,都是靠狭隘的爱国主义来维持统治的。

赞成,但我觉得这里所说的“爱国主义”应该称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更恰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5-3 14:16 , Processed in 0.050409 second(s), 34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