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5028|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远的痛 ---- 以此怀念不平凡的老人 Dr. Otto Joachim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2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人于730号辞世,一个多月过去了,每次看到老人的遗物,回想起和老人的交往以及在老人最后的日子里发生的事情,都非常的心痛,夹杂着无尽的后悔并让人唏嘘不已。老人一生非常坎坷,经历种种磨难,却做出了让一般人不可企及的成就。我在另一个帖子里,简单地谈到过老人的事情,一些朋友也希望我继续地写下去,但觉得在那个帖子里过多地谈论老人的经历和我们的交往与主题不一致。种种因素让我决定专门开一个帖子,介绍老人一个世纪的经历,一方面让我搜寻老人一生的故事以此怀念老人,另一方面与背井离乡为明天奋斗的朋友共勉。

       老人生前和我们说过,有关他一生的经历,照片,录音录像和他的作品都保存在National Library of Canada我们可以去看看。很可惜,我们没有找时间带上老人一起去渥太华,看他的档案,参观他被收藏在展览馆的机器和绘画作品。有一天,我一定会去看看,那里有很多他早期的照片。在这个帖子里,我用我自己手上的照片或录像上的截屏。

       在老人的葬礼上,我有个简短的发言,基本总结了老人的一生,让他的朋友和家人很感动,我把这个发言贴在这里,作为一个开头。

“Dr. Otto Joachim is our friend. 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his achievements as a musician, artist, engineer and inventor. I just want to talk about him as an ordinary people. He experienced and suffered a lot in one century. He never gave up and always lived as a fighter. He had a very young heart and were very curious about new technology, new electronic devices; and he was always ready to learn new things.  When he was 99 years old, he used Ebay for shopping; he bought mini-notebook computer and set up his home wireless internet system; he searched for desired equipment in internet and transferred his old works into CD for storage. He has a kind of spirit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and very valuable to our young people and especially to new immigrants like us. He is also very kind and very friendly, he made chocolates for us and taught my daughters playing piano; we spent very happy and unforgettable time with him in his last years. We felt very sorrow and cried for a whole day after he passed away. We love him, we will miss him and remember him for ever.”

otto14.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932)

otto14.jpg
3dvrd.com 三维驾校,专业诚信负责 || 分校: Côte Vertu 5146788989 市中心 5145626881
2#
发表于 2010-9-3 2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17:38 | 只看该作者
1.  德国

  OTTO19101013日出生在德国Dusseldorf市,距著名的科隆市(Cologne)大约30公里。父亲是一位歌剧歌手,母亲是一位教师,一对犹太夫妇。OTTO有个弟弟Walter Joachim,生于1912年。OTTO6岁至18岁时在Dusseldorf市的Buths-Neitzel音乐学校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据OTTO讲,他五六岁的时候就喜欢鼓捣家里的收音机,6岁就开始在台上演奏而不怯场。在那段时间,OTTO每天上学都要经过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故居。OTTO回忆说,那段经历是不是让他产生一种愿望:“有一天你也成为一名作曲家吗?”?
  
二战前的德国,生活是很艰难的,有时候只能弄来土豆充饥,
OTTO12岁就出去演奏为家里挣来食物。OTTO讲,小时候,父亲非常严厉,有时候一下没拉对,父亲上来就一嘴巴,也许就是我们中 国人常说的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吧?18岁后,OTTO去科隆市的Rheinische音乐学院学习。我以前去科隆看过狂欢节,那里有个科隆大教堂,很有名,OTTO讲音乐学院就在大教堂的旁边。OTTO在那里大概学了两年,最后一学期是Hermann Zitzmann的助手。OTTO18岁那年,创作了一部交响乐,名字叫Asia(后来由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演奏该曲,OTTO说指挥慢了一些。前不久他都还说他很惊讶在那么小的时候能写出这么有深度的作品,这是一部忧伤的曲子,他不自己一个人听), 也许命里注定OTTO一生要和亚洲结下不解之缘?毕业后OTTODusseldorf市演奏。当时那里有很多酒吧,Dusseldorf的酒吧以每个酒吧都有自己的小乐队演奏爵士乐,小型交响乐等而闻名。OTTO就在其中一家工作,领导一个小的管弦乐队,那家酒吧的名字是CORSO CAFÉ,应该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一家。
  
  1933年,德国开始了反犹,犹太人禁止演出。有一次OTTO到酒吧,那里有一个约20人的集会(纳粹分子),他们说有一个犹太人(用的是Jew)在里面,OTTO说“但我不是犹太人(用的是Jewish)“,他们说“你再不闭嘴,我们把你扔到河里去!”,类似的事情很多,OTTO的演出执照也被吊销,OTTO就决定离开德国。OTTO逃出德国,受益于两个人,一是他的母亲,二是他的邻居:一个警察。他的母亲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印度的孟买有个萨克斯管手的位置,需要犹太人和外国人。老人不是学萨克斯管的,但他还是申请了,起初被拒了,但后来又收到来信,要他马上去。邻居警察建议他不要把离境告诉当局。1934128号(希特勒193482号正式上台),警察把他带到Dusseldorf市火车站,那里离他们几个站台远就有一帮纳粹冲锋队(注:褐衫队,SA)唱纳粹歌曲,警察给他买了一份纳粹报纸,让OTTO在车上看报,并把头埋起来直到抵达边境,警察把OTTO一直护送到科隆火车站。火车在Dachau作短暂停留,Dachau19331945年纳粹在南巴伐利亚的集中营。OTTO后来回忆,离别父母,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大哭。在热内亚(Genoa,意大利西北港口),OTTO发现他的目的地是新加坡而不是印度的孟买。就这样,OTTO到了新加坡。

1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906)

12.jpg

otto2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98)

otto21.jpg

1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93)

10.jpg

13.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904)

13.jpg
3dvrd.com 三维驾校,专业诚信负责 || 分校: Côte Vertu 5146788989 市中心 51456268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9-5 19:59 | 只看该作者
You had shared great time during his last chapters,,,
友情顶帖。
建议主人公不要总用“老人”,孩童时用小名,取得成就时可用姓,功成名就后的晚年才用尊称“老人”。
有可能的话,帮帮同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22:15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yasiwu;2676094
You had shared great time during his last chapters,,,
友情顶帖。
建议主人公不要总用“老人”,孩童时用小名,取得成就时可用姓,功成名就后的晚年才用尊称“老人”。

接受建议。为简单起见,除了第一段我一律改用他的名。生前,我就说他是一老小孩,我们跟他都是直呼其名。
3dvrd.com 三维驾校,专业诚信负责 || 分校: Côte Vertu 5146788989 市中心 51456268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23:30 | 只看该作者
2.新加坡
  
  到新加坡后,OTTO就签约在Adelphi宾馆当萨克斯管手,两个月后又受雇于非常著名的Raffles宾馆(两层楼)领导一个乐队,在那里呆了6年。OTTO说那是一家全球唯一的六星宾馆,工资非常高,他每月的工资足可以买一辆汽车(一辆汽车当时约500美元),生活得跟国王一样。在新加坡的日子很可能是OTTO一生中过得最好的日子,他在那段时间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把父母和弟弟Walter“捞”出了德国。他在那里和Alexander Small夫妇成了很好的朋友,Alexander Small是英国在新加坡的殖民地事务大臣(Colonial Secretary),他的妻子是一位钢琴家,为高级官员主办音乐会。在他们的帮助下,通过外交渠道,OTTO让父母和弟弟离开了德国。1937年,OTTO给弟弟在科隆坡找到一份工作,一家人在那里度过了安逸的几年。OTTO除了和很多音乐家在那里合作演出外,在那段时间他还担任难民委员会的头,帮助很多犹太音乐家来到新加坡。
  
  19399月,英国和德国宣战。19408月,老人因出境时没有带身份证明(我估计是犹太人身份证明),突然发现自己作为敌对国的公民在新加坡成了敌人!根据规定,Alexander Small也帮不了他,还得签署文件,把OTTO当成敌人。Alexander SmallOTTO讲,他要不把OTTO关起来,要不把他送到澳大利亚集中营去做苦力(谣传是到那里去修路),还有一条出路是到命运未知的上海。后来OTTO说,他(Alexander Small)一定有点尴尬。当时,上海是世界上少有的接收难民的地方,也不需要签证,OTTO就选择了去上海。为了合法地离开新加坡,OTTO需要从日本官员那里获得一年的护照延期,当OTTO登上去上海的轮船的时候,一个日本官员对他讲“JOACHIM先生?旅途愉快!”。Alexander Small和日本人交涉,让他们别给OTTO的离开找麻烦,但事实上,在船上日本人还是表现出了反犹情绪。

1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49)

17.jpg

15.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38)

15.jpg

16.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850)

16.jpg
3dvrd.com 三维驾校,专业诚信负责 || 分校: Côte Vertu 5146788989 市中心 51456268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20:06 | 只看该作者
3.  上海
  
  OTTO在上海共呆了9年。关于他这段时间的经历,以前只知道他在那里开了一家乐器店。他辞世后,我查找有关他的信息,从中文网上知道了更多的情况,很可惜我没有在他生前把这些信息告诉他,我想有些信息是他弟弟Walter Joachim后来返回上海时告诉国内的朋友的。下面是转载,名字的翻译加上了我的注释。
  
  
约阿希姆(注:Joachim)兄弟一门双杰


  
在本区迈而西爱路(今茂名南路)兰心大戏院斜对面,即今进贤路以北,坐西朝东,在四十年代曾经开设过一家名叫“伊特基斯和约阿希姆(注:ITKIS & JOACHIM)”的琴行。这家琴行除卖 乐器外,兼售乐谱。那里的乐谱琳琅满目,品种繁多,连当时的一些大琴行如“谋得利”、“贾瑞罗”、“罗办臣”也不能及。两个店主之一的奥托·约阿希姆 (Otto Joachim,1910-),是在希特勒上台不久,1934年就离开德国,前往新加坡,以后辗转来到上海的犹太中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在当时就已从事创 作,著有《亚细亚》交响诗等乐曲。他在上海还组织过一支犹太乐队,并担任指挥。同时,他还精于制作和修理提琴。

  
奥托·约阿希姆的琴行由于距离每周举行交响音乐会的兰心大戏院近在咫尺,所以成了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常来常往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买琴,修琴,买进乐谱,卖出乐谱,谈论音乐,把那里当作一座音乐沙龙。尤其使顾客醉心的,是那里的品种繁多的乐谱。因为约氏离开纳粹德国为时早,当时对犹太人出境限制松,他得以从容带出大量乐谱。他还不时从欧洲各地补进。对于顾客指名要买而该行没有的乐谱,他就向其他犹太难民搜求。难民中间有人迫于生计,忍痛出让自己心爱的乐谱,卖于约阿希姆。这样,在向上海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乐谱方面,这家琴行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例如,前面提过的小提琴家陈宗晖,就通过其帮助,收集到莫扎特、贝多芬、舒柏特、勃拉姆斯等古典音乐大师的全套弦乐四重奏曲集,珍若拱璧,喜不自胜。


  奥托·约阿希姆于1949年迁居加拿大,以弦乐演奏 家和音乐教育家闻名。后来参加蒙特利尔交响乐队,担任首席中提琴手,并在麦吉尔大学和魁北克音乐院任教。但他最主要的活动领域却在作曲方面。他既用纯粹的传统记谱方法,又用十分新颖的记谱方法创作。他的作品数量众多,形式各样,有的还采用了希伯来文字、古兰经以及天主教和佛教仪式的音乐。由于他的杰出成 就,加拿大音乐百科全书,以及更有权威性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都将他列为专条。奥托的弟弟瓦尔特·约阿希姆(Walter Joachim,1912-),则是一位杰出的德国犹太大提琴家。他曾任德国科隆室内乐队首席大提琴手。曾在欧、亚两洲巡回演出。1940年他初来上海 时,生活颇为潦倒,白天打工,晚上到Dd’s咖啡馆和舞厅等场所拉琴伴舞,糊口谋生(Dd’s在霞飞路815号)。当时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的副指挥、意大利犹太人富华喜欢跳舞,在舞池中听到他的演奏击节赞赏,就向指挥推荐,延聘他参加了乐队。后来,他又应聘到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教。除此之外,他还以独奏者的身份,与乃兄奥托组织的犹太乐队协作,演出于沪东地区的百老汇大戏院(今东山影剧院),那里当时是德、奥犹太难民聚居的所在。
  

  瓦尔特·约阿希姆为中国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大提琴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如英年早逝的王石,和前面提过、现任中国大提琴家协会主席的司徒志文。


  1952年,瓦尔特·约阿希姆前去加拿大,继续从事演奏和教学活动。他参加了蒙特利尔交响乐队,不久便升任首席大提琴。同在中国一样,他也为加拿大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青年大提琴家。作为独奏家,他曾同一些世界著名的指挥家合作举行过音乐会,1994年11月率领以色列爱乐乐团到北京、上海演出的印度裔指挥祖宾·梅塔,就是其中的一位。


  定居加拿大以后,瓦尔特·约阿希姆眷恋上海,思念上海的同事和学生。1987年年底,他应上海音 乐学院的邀请,专诚前来参加该院六十周年院庆,并与当年在工部局乐队共事过的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毛楚恩、司徒华城等乐坛元老回忆往事,共叙别情。 1990年10月,他借夫人自费买飞机票再度前来,义务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大提琴学生开办短期的高级辅导班,并听取了学生的汇报演出。之后,又应司徒志文的邀请,对北京进行了访问。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瓦尔特·约阿希姆不仅被《加拿大音乐百科全书》列为专条,而且在1992年1月还受封为魁北克勋位爵士。

   还有一段也是关于他们兄弟俩的,我删除了有关OTTO儿子的部分:
  
  在上海工部局乐队(注:上海交响乐团最早的前身是上海公共乐队, 1918年上海公共乐队正式改称为上海工部局乐队。)工作和有过合作关系的犹太音乐家尚有多位杰出人物。约阿希姆一门双杰(注:原为“三杰“)是其中的佼佼者。德国籍犹太人奥托·约阿希姆1934年流亡到远东,先在新加坡,后到上海,组织了一支犹太乐队,亲任指挥,开过琴行出售乐谱,与上海工部局乐队有密切的业务往来。他的弟弟瓦尔特·约阿希姆擅拉大提琴,曾任科隆室内乐团大提琴首席,1940年初他来到上海,富华(注:意大利人,工部局乐队首席演奏家)赏识他的才华,延聘他到工部局乐队任演奏员,他还应邀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1949年其兄移居加拿大,1952年他也到加拿大从事演奏和教学。其兄在蒙特利尔交响乐团任中提琴首席,他则在此团任大提琴首席。瓦尔特·约阿希姆1987年底曾应邀到上海,参加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为上海国立音专)60周年校庆,又抽时间与当年同在上海工部局乐队(现为上海交响乐团)工作过的中国诸多著名音乐家欢聚,大家回忆往事,谈到犹太音乐家当年在上海作过的贡献,都向瓦尔特·约阿希姆表达了敬意和谢意。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OTTO在音乐方面是很活跃的,在那段时间他应该和中国的音乐界有过很多合作,中国有一首很有名的民歌“蔷薇处处开”, 原来只有调,没有曲谱,是OTTO根据当时民间艺人的调子配的曲谱(再后来有人配词,我想原来应是有不同的词),当时由著名演星龚秋霞演唱,非常流行,类似的合作应该还有。
  
  
  
  
那段时间还值得一提的是OTTO在店里的服务,体现了他的多才多艺和好学能干。他除了修理制作提琴和其他乐器,还修理电器如收音机等。他在德国的学习应该没有电器方面的内容,靠的是自学。我在他家里见过很多物理和科技方面的书籍,我想这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职业音乐家中,是非常稀有的。他的这种爱好广泛,心灵手巧使得他在艰难动荡的岁月里更容易生存,事实上,以后他来到加拿大,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无线电方面的,帮他度过困难的日子。

  
  40年到49年,在OTTO的一生中,有很多不一般的记忆,那是一个常有子弹满天飞的年代,有时候生活很艰难,一天只能吃到一顿饭,常有食不果腹的时候,他的父母也在上海去世。在那里,他体会到了日本人的粗鲁与残暴,解放军的和气和纪律严明,普通中国朋友的善良和忠诚,OTTO后来讲,中国人一旦成为朋友,就很忠诚。在上海的几年,OTTO经历了两次婚姻。用OTTO的话讲在那种环境下很难遇上一个合适的人,对他的第一个妻子,老人说是”half Russian, half crazy!”, 怀过一个女儿,到7个月大的时候他的岳母硬是让她女儿把孩子打掉了,两人的婚姻自然就到头了。OTTO一直想有个孩子延续自己的生命,就有了第二次婚姻,第二个妻子来自德国,他的儿子在上海出生。当OTTO离开上海的时候,他儿子才三个月大。OTTO到加拿大不久,就发现婚姻有了问题,说到底毕竟不是同路人,从职业和性格两人都差得太多了,两人在儿子14岁的时候正式分开,后来OTTO就一直带着儿子生活。也许是被两次婚姻弄怕了,尽管后来有不少对他不错的学生和崇拜者,OTTO50岁过一点就一直自己生活。我们移民到加拿大经历过的事情OTTO都经历过,可以想象OTTO身临其境时的痛苦,但他从没有消沉和绝望,也许是因为他本来就是属于另一世界的人?对理想的追求对事业的执著已经让他蔑视尘世的痛苦?但第二位妻子对OTTO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去年,OTTO在医院里就和死神打过交道,躺在急救室,他儿子把人都召集到医院准备和OTTO做最后的告别,OTTO挺了过来,得知他的前妻也来过,OTTO愤怒地问是谁让她来的?后来在OTTO的葬礼上,他的前妻过来感谢我们对OTTO的照顾,我对她爱搭不理。
  
  解放军接管上海后,OTTO不得不离开上海,按照规定,他们不能带走任何贵重的物品,所以当他离开上海时基本是一贫如洗。当时愿意接受他们的地方实在很少,他终于拿到去巴西的签证。19497月,OTTO启程去巴西,当他们试图通过美国去巴西的时候,在港口美国人用枪顶着他们,不让他们上岸。巴西的签证允许他们在加拿大停留一个月的时间,这样,OTTO就到了加拿大的温哥华,开始了他在加拿大的生活。

24_06.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91)

24_06.jpg

25_22.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87)

25_22.jpg

25_3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92)

25_30.jpg

otto24.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793)

otto24.jpg
3dvrd.com 三维驾校,专业诚信负责 || 分校: Côte Vertu 5146788989 市中心 51456268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9-6 20:30 |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谈谈为什么怀念他,除了杰出他还有什么值得怀念?

你为什么爱理不理他前妻?他前妻来感谢你,是尊重你,她能来,同时感谢你,也是认同共同经历。

明显我多事,先道声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22:05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中国平民;2677012
能不能谈谈为什么怀念他,除了杰出他还有什么值得怀念?

你为什么爱理不理他前妻?他前妻来感谢你,是尊重你,她能来,同时感谢你,也是认同共同经历。

明显我多事,先道声歉。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觉得有一些不可理解。一个朋友去世了,为什么会那么难受,还花很多时间来写点东西怀念他。有很多原因,一是老人一个世纪的经历非常丰富,除了他取得的成就外,老人发出过感慨“Believe me, life is really difficult",即便是这样,老人也从没放弃过,总是充满活力,年轻的时候是这样,古稀之年也是这样,他说过他是一位斗士,从不低头;二是我们和老人的关系,感觉去世的不仅是一个朋友,更像是一位家人,正因为没有血缘关系没有功利,才更觉得珍贵;三是如果没有和我们有关的一些事情发生,基本可以100%地肯定老人现在还活着,所以我在开篇莫名其妙地用了“唏嘘不已”这个词。很多事情让我们难以释怀,我会在以后谈到。

有些事情涉及到其他的人或事,应该成为秘密,我就不说了。我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很多时候不会隐藏自己的感情和喜好而逢场作戏。
3dvrd.com 三维驾校,专业诚信负责 || 分校: Côte Vertu 5146788989 市中心 51456268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9-6 23:31 | 只看该作者
Life is really difficile.
类似的还有:
Life is (a) pain,pain在法语里是面包,这个词一语双关,表达的意思更丰富。这反映了他们与我们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值得学习。
喜欢听LZ的故事,我相信一定是you什么隐私的。
有可能的话,帮帮同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5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5-1-22 15:50 , Processed in 0.058311 second(s), 42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