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花落谁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联谊] 谁看过24史和资治通鉴的?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141#
发表于 2011-8-19 07:49 | 只看该作者

你的观点不见了, 人身攻击开始了

你自己觉得24史子虚乌有, 我没意见.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24史子虚乌有, 你调查过吗? 

我友好的和你交流, 等着听你的新鲜观点. 结果你的观点不见了, 人身攻击开始了:rolleyes:. 你这么快就理屈词穷, 也太让我失望了. 吃不到皇粮的太监? 行, 你是老大, 你是天天吃皇粮的太监, 没人和你争, 行了吧. 你非要把好好的历史探讨贴子变成下流的骂战, 自降人格, 那你请便吧, 爱怎么骂怎么骂. 我骂不过你, 只好落荒而逃了:cool:

Post by lao wang;2940648
哈哈,懂了懂了,你的意思是,不管24史多么子虚乌有,你都要研究,那请继续,哈哈。
古代的太监,是生活所迫,被逼无奈,净身作了太监。
你好好日子不过,非要读那些子虚乌有的史书,非要把自己变成精神上的太监,为什么?
可惜加拿大不是中国,不会养一帮子不干正经事,专门研究子虚乌有的东西的研究员,也就是说,你也只能做一个吃不到皇粮的太监了,哈哈,太赔了点吧?哈哈哈。;)
打赤脚骑单车弹吉他 蒙城吉他爱好者 duetguitarviolin@gmail.com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mguitar
温馨提示
本站接到网友举报,有人发布招聘(保姆管家、助理文秘、中文教师等)、交友和送宠物等信息,目标主要是针对女士行骗。为了增加欺骗力度,有的招聘中留了本地电话号码,那些电话号码实际上都是虚拟号码,其实他们人不在本地。建议大家提高警惕,不要随意提供个人信息并与对方纠缠,谨防“杀猪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发表于 2011-8-19 09:45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还是猜测啦。支持材料不充分。”——高铁体很流行吗?!

Post by yshi_music;2940513
50%的可信度只是打个比方而已. 实际上, 同一本书,有些话是100%可信, 有些话是0%可信. 比如党史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位国家主席是mzd, 就算党史其他部分的可信度是0, 至少这一句的可信度是100%. 你不信党史没问题,我也不信, 但你总相信党史里的这句话吧! 如果和其他史料对照, 我们可以知道哪些话是可信的, 哪些话是可疑的, 还可以分析党史这么写的动机何在, 并进而推测当时的政治气候. 连最不可信的党史都可以研究, 24史当然更有研究价值. 简单的给24史扣个帽子,说这是太监写的东西也好, 说是家谱也好, 说是哈哈镜也好, 我还是那个观点, 说着爽快,解气,但没有任何建设意义,

你说的不在于可信度,只在于执笔者. 正史的执笔者不可靠, 你又怎么知道写野史的人就是可靠的呢? 如果某本野史信的人多了,最后成了正史,我们是不是又得去找更"野"的史才可靠? 官方消息不可靠, 小道消息就一定可靠吗? 很多小道消息自相矛盾,互相打架,我们该信谁的呢? 例子就不用再举了吧?其实, 可靠性的问题很好解决.执笔的都是凡人,不是神仙,都是不可靠的,但很多东西并不是只有一个消息来源, 我们可以对照啊. 无论是官方消息, 还是小道消息,一视同仁, 多方求证,都不用迷信. 象人民日报这样的消息来源, 假东西多了, 它自己的可信度自然会下降, 我们读的时候就会多长一个心眼, 但并不妨碍把它作为一个参考, 而且是很有用的参考. 譬如说50年前的饥荒人数, 我们当然不相信党史上说的, 但如果和其他来源一对照, 发现它在撒谎, 我们就要问它为什么撒谎, 说不定揪出背后更深的东西. cctv天天撒谎, 研究中国政治的人明知它在撒谎, 照样要看它, 要研究它, 一样的道理. 24史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 只要不把它捧上神坛就行了.至于是不是哈哈镜,有什么关系呢?严格说起来,有哪本书不是哈哈镜呢?连牛顿的三大定律都有其局限性,但我们总不能因此不读书了吧. 

我不懂多少历史,纯属个人浅见,说错了欢迎砸砖,呵呵~~
有些话是100%可信, 有些话是0%可信.——想知道这个分析思路的支持材料来自哪里?有几分可靠性?如果只是转贴的“个人浅见”就算了。
罢!罢!罢!本不意掺和私人恩怨情仇,不过既然是公众论坛嘛,就不能是只许州官放火。最不见得是某些附庸风雅,把肉麻当有趣的主,远的如拉菲体的丹丹,近的如本坛的几大俗——要是真风骚如芙蓉JJ,有趣赛郭家MM也就罢了。。。。。。此处略去100字,如有雷同,纯属必然,烦请对号入座,切切!说您哪!
专业创造财富,诚信实现价值!资深全牌地产经纪,十五载蒙特利尔经验,国粤英法鲁湘赣,全心全意,全程服务。手机(514)5760923;微信号:lfzad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发表于 2011-8-19 09:51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yshi_music;2940664
你自己觉得24史子虚乌有, 我没意见.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24史子虚乌有, 你调查过吗? 

我友好的和你交流, 等着听你的新鲜观点. 结果你的观点不见了, 人身攻击开始了:rolleyes:. 你这么快就理屈词穷, 也太让我失望了. 吃不到皇粮的太监? 行, 你是老大, 你是天天吃皇粮的太监, 没人和你争, 行了吧. 你非要把好好的历史探讨贴子变成下流的骂战, 自降人格, 那你请便吧, 爱怎么骂怎么骂. 我骂不过你, 只好落荒而逃了:cool:

我和其他几位如大汉天生,TURBOY 等,我们的用心,是良苦的,感情,是真挚的,是好心劝你不要煞有介事,自欺欺人的去研究论证那些内容子虚乌有的,由太监和奴才们编出来的史书,却热脸遭你冷P股,而且还谩骂加挖苦,你才是自降人格,自废武功。
我说它子虚乌有,你就问我有没有调查过,那你说它不是子虚乌有,你有过调查?
算啦算啦,你就继续意淫吧,我算是白说了还不行?: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发表于 2011-8-19 10:1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几千年的落后就落后在这里,社会的精英们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在那些无聊的文字游戏上,相反地,科学技术成了“奇技淫巧”。研究《红楼梦》,形成了“红学”,产生了一大批糟蹋粮食的红学大师。
花姐姐,阿汤哥,音乐控,看来都是智商出人头地之人,若能转移一下爱好,谈些英文方面的如莎士比亚,让我们领会揣摩一下英文的奇妙,或许更有裨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发表于 2011-8-19 12:41 | 只看该作者
花姐,看来身体没有康复,不来主持大局,这儿就稍嫌纷乱了。

文史哲,其实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些人觉得无用,有些人则认为这是人文科学的一部分,醉心其中,悠然自得,鄙人不才,斗胆宣布,支持后者。


古往今来,读书人都有一个共同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相信,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达到这个目标多么遥不可及,读书人一定还是要有这番抱负的。


一直关注此帖,起初是因为题目,后看所思所想,与花姐,阿汤等相差悬殊,所以只是冒个头,虚心学习,不敢出声。可是,我支持喜欢研究学习历史的各位人士,希望能常看到大家在这继续高谈阔论,各抒己见,精神上的交流对有思想的人来说,正如一日三餐,必不可少,我认为朋友们从这个角度出发,互相理解就不是难题。

8月13日聚会,有朋友是从此帖中看到的信息赶去的。近日花了些时间,把整个帖内评论都看了,才发现有花姐对会社的中肯建议,很好,谢谢,我们全部接纳。只是我本身有一周末学校,最近又接手一全日制MONTESSORI学前学校,事物繁杂,也不容易脱身。所幸会社高手越来越多,有他们的支持,相信会社会越走越远,越走越顺的。

花姐说不愿意参加聚会,我能理解。太多品行与学识高深的知识分子都性情淡泊,随意。我本是凡人一个,近年有些空闲,阅读了点传统读物,稍有感悟,很想结识一些同道之人,所以创办了会社,希望能够以文会友,随心畅谈。每遇知音,能够惜惜相惜,不亦乐乎,这,就不是文字沟通所能比拟的了。

花姐与众位所谈历史大多与政治,军事有关联,比较高深,学不来的。我读史书,偏重于品格个性研究。历史时期最爱三国,把它当故事看,人物最推崇诸葛亮,恃才却不居功自傲,不习武,但胆识与谋略同样过人,管理众武将服服帖帖,哪怕仗义如云长,勇猛似翼德,对他都要言听计从。为人忠诚可靠,不负先主所托,尽心辅佐少主,尽管少主不成器,仍不离不弃,三次出伐,鞠躬尽瘁而死,是位可人啊,可敬。

看到花姐写道最近身体不好,很担心,衷心祝愿您早日康复。此帖少您,少了生气。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的心情,期待您尽快回来,再来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评古论今。

保重各位。还有,本人小女子一名,怕砸怕骂,以上只是些个人粗浅看法,还请各位手下留情,少砸少骂。还有,尽量给此帖留点空间,让那些喜欢历史的人继续进行,百家争鸣不是自由言论的最高境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发表于 2011-8-19 16:19 | 只看该作者

闲来无事,到其它楼转了圈,看来学养不深,怕是要误人子弟喽!上篇丰子恺散文《杨柳》——望

杨柳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为有人说我喜欢杨柳,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什么喜欢杨柳?到底与杨柳树有什么深缘?其答案了不可得。

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昔年我住在白马湖上,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因此常取见惯的杨柳为画材,因此就有人说我喜欢杨柳,因此我自己似觉与杨柳有缘。假如当时人们在湖边种荆棘,也许我会给屋取名为“小荆棘屋”,而专画荆棘,成为与荆棘有缘,亦未可知。天下事往往如此。

但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不说上面的话,而可以附会种种的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的宅边所种,或者还可引援“客舍青青”的诗,“树犹如此”的话,以及“王恭之貌”“张绪之神”等种种古典来,作为自己爱柳的理由。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又往往如此。

也许我曾经对人说过“我爱杨柳”的话。但这话也是随缘的。仿佛我偶然买一双黑袜穿在脚上,逢人问我“为什么穿黑袜”时,就对他说“我喜欢穿黑袜”一样。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烟片、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这便是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或者象征富贵的牡丹。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因此我似觉诗词中所赞叹的名花是另外一种,不是我现在所看见的这种植物。我也曾偶游富丽的花园,但终于不曾见过十足地配称“万花如绣”的景象。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也不会像信仰宗教或崇拜主义地毕生皈依它。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会。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种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但杨柳树不要吃人家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只供观赏,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姿态的特点,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了东君的势力而拼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这是我昨天看了西湖边上的杨柳而一时兴起的感想。但我所赞美的不仅是西湖上的杨柳。在这几天的春光之下,乡村处处的杨柳都有这般可赞美的姿态。西湖似乎太高贵了,反而不适于栽植这种“贱”的垂杨呢。
专业创造财富,诚信实现价值!资深全牌地产经纪,十五载蒙特利尔经验,国粤英法鲁湘赣,全心全意,全程服务。手机(514)5760923;微信号:lfzada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发表于 2011-8-19 16:33 | 只看该作者
花姐安心养病吧, 朋友们都希望你早日康复, 有空再给大家介绍历史, 呵呵. 

Post by yyp≈2940929
看到花姐写道最近身体不好,很担心,衷心祝愿您早日康复。此帖少您,少了生气。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的心情,期待您尽快回来,再来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评古论今。

                                                                                                                                                                                                                                                                                                                                                                                                                                                                                                          
                                                                                                                                                                                                                                                                                                                                                                                                                                                                                                                                                                                                                                                                                                                                                                                                                                                                                                                                                                                                                                                                                                                                                                                                                                                                                                                                                                                                                                                                                                                                                                                                                                                                                                                                                                                                                                                                                                                                                                                                                                                                                                                                                                                                                                                                                                                                                                                                                                                                                                                                                                                                                                                                                                                                                                                                                                                                                                                                                                                                                                                                                                                                                                                                                                                                                                                                                                                                                                                                                                                                                                                                                                                                                                                                                                                                                                                                                                                                                                                                                                                                                                                                                                                                                                                                                                                                                                                                                                                                                                                                                                                                                                                                                                                                                                                                                                                                                                                                                                                                                                                                                                                                                                                                                                                                                                                                                                                                                                                                                                                                                                                                                                                                                                                                                                                                                                                                                                                                                                                                                                                                                                                                                                                                                                                                                                                                                                                                                                                                                                                                                                                                                                                                                                                                                
打赤脚骑单车弹吉他 蒙城吉他爱好者 duetguitarviolin@gmail.com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mguita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发表于 2011-8-19 18:20 | 只看该作者
晚饭多吃了半碗,有点撑得慌,上这里活动一下消消食。
我们哥几个好像从没说研究历史不重要。相反,老儿我认为历史最重要。一部中国的历史,写的是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的话,估计也是比较可靠的,至少比24史可靠些。
研究历史,如何研究,很重要。抱着24史,读到老,也还是对真实的历史一无所知,不如不读,不读至少还不会变成精神上的太监,和半仙一样的呆子。
当然,如果能象花姐妹那样,一边观星象,一边分析研究24史里人物的性格和其星座的关系,随即总结出了历史的必然,确实也是把24史读活了,我就更无话可说了,嘿嘿嘿。
我读过的历史,其中有一个是关于纸上谈兵,说的是一个千年笑柄,这里有些人,一定也读过,不要读过就忘。
最后借用大汉天生的一句精彩的话:不要拿肉麻当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发表于 2011-8-19 19:16 | 只看该作者

周末呓语: 中国史书是我的宗教,但我不是史痴

难得净,难得静,难得议古远,又何苦争高低,争真伪?

我读得太少,迷失在别人的传说中。其实多少是一个量的问题,换算以下,就是一个时间精力和兴趣问题。比如说,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按照教授们的说 法,这个善字甚至点出了中西道德出发点的高度, 说中国人是认为人生来是善的,而西方人则认为人生来是恶的,是赎罪而来的。 其实,如果你继续读下去,三字经并没有讨论善与恶,而是告诉你,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读那些书,要读历史,要刻苦。其实,三字经的善字,不过是说, 所有人生来是能学习的, 没有谁笨谁聪明。这不正是说给本栏目各位的吗?

我也不太愿意去深究史书的真伪,时间不可能倒转,但对那些能在逆境中给我们留下文字东西的人总有一种感激之情。没有他们的努力, 中华文明就会跟其它文明一样成为历史之谜。但每一个记载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好像让我来记这个栏目的事,我也不会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下来的。

读圣经,觉得那不过是一本早期犹太史。但犹太人硬是让很多人相信了,变成一种文化符号,把犹太人凝聚在一起,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有组织(教会)的关爱。

咱们是同乡会,校友会,唯一的共同点是中餐会, 也就几餐而已。第一代是有点文化记忆,第二代还有点文化认同,第三代就不知祖宗了。

中国史就是我们共同的宗教。它把你,他,我带到这片沃土上。 把你的朋友带进来,分享点共同文化的喜悦,不亦乐乎?

当然,得感谢花开谁家先生,花落之美,未免有点凄凉感。 新读到二战时朝鲜和越南,竟无感可发。不如走远点,可能更热闹些。哪下一周的查史(经)班,我们又该从哪儿摸象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发表于 2011-8-20 06:08 | 只看该作者
对于二十四史的真伪程度离得太远不便评说,但中国近代史的一些人物的功与过,大家都看的很清。
张学良的历史定位是什么?是功臣?还是中华民国的罪臣?
他一个花花公子,一个不抵抗将军,他那帮土匪兵在内战中打打杀杀还过得去,但见了日本兵跑得比免子还快。
西安事变,共产党把他说成英雄,对于国民党他是千古罪人。他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直至今日。蒋公仁慈没有杀他。他信教,他悔罪,对往事他一言不发,至死不回大陆。

如果没有西安事变,还会有韩战?还会有中、美、苏三国对抗吗?今日的中国又该如何?历史没有假设。
在我看来他是中华民族的罪人。当然从另一角度讲,可能没有他就没有新中国。

如何读历史?我觉得最蠢的方法是,把书上说的东西再重复一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5, 2024-11-23 22:38 , Processed in 0.059221 second(s), 3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