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查看: 12599|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偶然生为亚裔 VS 偶然生为JIA(美)人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1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明白究竟这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你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他几乎都没有?为什么他对别人的认同感这么在乎?为什么你觉得无关痛痒的别人一句话他会觉得是奇耻大辱?为什么他对那个黄皮肤黑眼睛那么地叹气不止?你觉得生为一个亚裔在这个国度里生活是幸运,他却把这种幸运看成是偶然的事故!
读过Eric Liu( 刘柏川)写的《偶然生为亚裔》(The Accidental Asian)这本书吗?

为什么生物学意义上的必然生为亚裔会被你的孩子认定是偶然生为亚裔?
为什么社会学意义上的偶然生为亚裔你却认定是偶然生为JIA(美)人?

你的希望和你孩子的看法呢?



我们放你走,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童话,
我们不会要你去实现我们的理想
执行我们的复仇、弥补我们的错误。
我们张开手臂,我们祝福你们!
去吧!去编织你自己的故事!

--------------------------
关山万千重,沧海寄一笑!

大汉天声

鼓吹大汉民族意识,反思中华传统文化

赤裸的民族——汉民族文化之反思及其他
http://www.sinoquebec.com/bbs/showth...=514586&page=4

大国游戏〉旷世奇才,绝代雄文——不可不读的好文章!
http://www.sinoquebec.com/bbs/showthread.php?t=569668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2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国被雷倒:儿子眼中最酷的中国人!

儿子回国旅游,我最担心就是他们在街上过马路。没有红绿灯的地方他们不敢过,几乎所有的机动车辆看到前面有人准备过马路,不是减速而是加速,力求用自己的车把行人挡住。有红绿灯的地方我也不敢让他们自己过——如果你以为绿灯亮时就可以放心过马路,也许你永远无法过到马路那一边。

这次回广州,情况有所不同,我和儿子都发现了。就是在车多人多的交通路口的红绿灯两边,都多了一个个穿黄色马甲的“交通协管员”,他们手持小红黄相间的旗子,口里含着不时尖声响起来用于操练的口哨,和红绿灯一样不停变换动作,指挥着车水马龙……

多次一起在路口等红绿灯,我发现九岁的小儿子都聚精会神地观察这些一般被中国孩子们忽视的交通协管员。我很想知道儿子的小脑袋在想什么,果然,当我们昨天再一次一起等红绿灯的时候,他终于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爸爸,他们和红绿灯指示的一样,为什么……

我知道儿子的问题,每一个红路灯下都配备两个协管员,既然他们指示的和红绿灯一样,为什么还需要他们在那里手忙脚乱地指挥?我说,你也看到了,你想一下为什么需要他们。

为了让他思考,我故意在红绿灯旁边停了一会,引导他观察红绿灯的变化与行人车辆的行为,以及那个交通协管员的动作和行人车辆的关系。看了好一会,我也不知道他到底看懂了没有。但他却突然说了一句雷到我的话。他说,哦,他太酷了。人家不听红绿灯,都要听他的,他太酷了……

这是小儿子这次回国第一次说一个人“太酷了”,而且以佩服的口吻连续说了两遍。我真被雷到了,儿子显然是顺着我的引导在思考问题。因为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在有红绿灯的地方还安排两个以解释和执行红绿灯命令为己任的协管员——他们是用手中的小红旗与口中的口哨代替更先进的红绿灯。很有趣的是,由于他们也是看红绿灯来指导,很自然的,就比红绿灯慢了半拍。而无论是行人还是车辆,很多都是按照他们的指示,懒得去看红绿灯了。

还记得20多年前我从北京调到新成立的海南省工作,当时我们是怀抱着要建立中国最开放,与世界接轨最快的经济特区大省的雄心壮志而去的,但我们面对的现实却是:海南岛大概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连一个交通红绿灯都没有的陆地。当我们野心勃勃要计划开发海南省、在那里酝酿和推广有可能领导全国的新理念的时候,一位来访的美国专家调侃道,也许你们应该先教会海南岛民众“红灯停,绿灯行”的基本知识……

20多年过去了,中国不但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国家,可能也是世界上拥有红绿灯绝对数量第一的国度,然而,就在这个国家最发达的城市广州的闹市区,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交通协管员站到红绿灯下面——

我想,过去二十年里,如果我们的学校少教育点伟大而崇高的理想,多教育一些这些“红灯停、绿灯走”的基本规则,同时多花点时间告诉我们的孩子和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必须遵守那些法律和规则的话,中国也许会更适合人类居住?

人类在本性上是差不多的,我也从九岁的儿子对交通协管员的“羡慕”感受到他幼小心灵里的那种人类的原始本性。他为什么会认为一个代替红绿灯的协管员很酷?很简单,在儿子的教育中,除非有紧急情况,例如停电,警察执行任务,封路等等(儿子很少碰上,大概也不记得了),那么,不管你是谁,红绿灯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而所有人类的本性都告诉我们,如果可以不遵守用来约束我们的规则和法律,如果可以凌驾这些法律和规则之上,那就更“酷了”。

谢天谢地,儿子并不生活在中国,否则,他就会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度,如此“太酷了”的人和事还有很多、很多。很多法律和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

表面上看,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的大多是普通民众,也就让很多人倾向于把这种混乱归罪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素质低,或者干脆说中国人不配得到自由,中国人是需要管起来的。

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制度,上梁不正下梁歪。问题出在那些负责制定法律和规章的人身上,他们要就是把自己凌驾于自己所制定的法律和规章之上,要就从一开始就准备用法律和规章来保护自己和管制他人。久而久之,不但他们不相信自己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就连普通老百姓也不再把他们的法律和制度当回事了。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可这些事儿子是不懂的,我和他们不但有“代沟”,而且有“国沟”。特别是儿子受了和国内孩子们完全不同的教育。受广州网友所托,本人免费做一次人体广告(也因为我支持这种事业),陪同儿子到处游玩时,我穿上了网友设计的“脱吧”圆领衫。我指着那个著名的漫画向儿子讲了很久,最后,连大儿子都没有完全闹明白。在他们的教育中,法律应该早就让那些必须赤裸裸为民众服务的人“脱光了”,根本不应该由我们这些势单力孤的小民在那里折腾。

好在我和小儿子有更多的交流(看起来,我的智力更接近于九岁的儿童——这是大儿子有一次对我的评价),九岁儿童的原始思想常常能够引起我的思考。例如,今天下午我们一起在动物园看驯虎表演。当一男一女手持长鞭像驱赶羊群一样把十五头白色的老虎赶进表演场时,我由衷地叹道,那么凶残的老虎,他们怎么能够让它们如此服服帖帖呢?

九岁的儿子听到了,顺口答道,你没有看到那两个驯兽师右手拿鞭子,左手不停地在口袋里掏出肉块喂那些白老虎?

我看到了,很惊讶儿子的观察力,赞赏了两句,儿子得意了,说,就是再猛的野兽,只要你把它们关起来,给它们吃的,它们就听话了,如果不听话,你就不给它们吃的。

儿子说完后,继续沉浸在世界上最多白老虎的集体表演中,我却陷入了思考。我们常常说“苛政猛于虎”,可眼前的老虎没有什么可怕的呀?正如儿子所说,只要把它们关进笼子里,让他们知道口中的肉块是谁给的,你看它们还猛不猛得起来?。

我想,那些把苛政和统治者比喻为老虎的,应该从我九岁的儿子那里得到启示。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让他们知道“是谁在养活他们”。至少让他们尊重和遵守他们自己制定的《宪法》和各种法律法规。而要让他们真正听话,不让他们胡作非为,不让他们动不动就折腾老百姓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给他们吃的,不把肉块喂进他们的口中……想到得意处,我情不自禁地嘀咕道,对啊,让他们知道是人民在养活他们,知道是谁供养他们吃香的喝辣的,他们就听话了——

看表演的小儿子听到了我的嘀咕,大概误会了我的意思,他把视线从白老虎那里转向我,表情严肃地说,你不给我吃巧克力,我也不会听话的!

短短两天里,这是我第N次被九岁的儿子雷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1-28 23:35 | 只看该作者
1中国人多
2大活人指挥,不听也得听,谁敢撞大活人啊
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9 23:03 | 只看该作者

谈谈我为何不回国--孩子和中国的前途问题(zt)

这可是老调重谈了,一定有人笑话。不过,反正是论坛吗,也就不妨说几句,欢迎拍砖,我很喜欢原创。

有 人看后会说我是年龄大的,不了解中国,或回国混不下去。我想关于我不了解中国的论调本身很可笑,因为我年龄大本身就是了解深刻的证明–至少比很多年轻人 了解中国,而且我小学中学受的是毛泽东教育,高中后受的是邓小平的教育,那些年轻人嘲笑我不了解中国,我想那是因为他们从来不了解中国,甚至不知道毛泽 东思想是什么。 至于说我回国混不下去,更是笑话,我在国内的年收入接近七位数,所以,只有那些回国后在两年内年薪超过七位数的,或为了亲人回国,或确实有报国志向的人, 我个人才服气他们在这里讽刺我。 我重回北美也马上混到地区经理,当我看到那些为海龟后有个年薪30万40万而犹豫的人,心里是不看好这种人的,因为这种人感兴趣的是现在的钱,钱,钱,不 是长远的追求,甚至不是长远的钱的追求,更不是自己的人生定向和理想,甚至连职业方向也不是。有的干脆就是捞一把就走的想法。而我小时侯受的教育是毛主席 语录:“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没有远大理想,心里必然慌张”。



大家想 一想:为什么中国官员和富人都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并且很多要拿外国护照?难道他们仅仅害怕东窗事发吗?其实,那是因为他们能看到多数人看不到的东 西。我在国内做高级技术总监的时候打交道的官员很多,包括现在荣升中组部长和某常委的人。虽然我不是做行政官员的料,但作为旁观者,对他们的了解还是有一 些的。 好了,言归正传:假如是为了我个人事业的发展,我选择回国发展,因为我认为中国还有30年的风光美景,我只要在这十年里里抓住机遇,后二十年也就不白活 了;然而,我有两个孩子,我抓住机遇和孩子抓住机遇是两回事,所以我必须换一种方式考虑自己的选择。

有关孩子的前途问题,本质原因是因为我不看好中国三十年后的未来,而那时正是我的孩子就业和育子的时候。我凭我有限的历史知识和直觉,认为中国会有动乱甚至战乱,即使没有动乱等,也已经变成拉美那种国家了。反而,假如是毛泽东时代,我倒没有这份担心,就会回国。



毛 泽东时代,我在小学时就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水桶定律。当时水桶定律是发到各级党组织要求学习的。什么是水桶定律呢?就是一个水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 的那根木条,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根木条。也就是说,无论金字塔顶多么光鲜,塔底才是决定金字塔存在与否的关键—尽管金字塔底是经常丑陋不堪的。所以,老 牌资产阶级国家都非常注重塔底的建设。有些海龟经常讽刺在美国加拿大的穷人和一些华人“领救济”“养懒人”“脑体倒挂”,其实这只能说明那些海龟浅薄,连 美国的资产阶级都会抨击这些海龟“缺乏人道主义精神”“不讲人权”。事实上,这种海龟回国,给自己带来的是钱财和权力,给中国带去的是负贡献。

中国的历史表明,中国富强的软肋有两个(还有很多,今天我只谈两个):

第 一是如何有效抵制外族侵略的问题。比如以北宋南宋之富堪称世界GDP第一,然而在金元的打击下很迅速地国破家亡。清代道光GDP也是世界第一,然而只能 对洋人割地赔款。毛泽东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就算被骂成穷兵黩武饿死人也要发展核武,这样在心理和现实上被外族全面侵略打击甚至灭种的可能性就非常小 了。所以,对这个软肋,我根本不担心中国会有问题,我很乐观,因为现在这个软肋被毛泽东消除了。

然而, 我害怕的是第二个软肋:金字塔底被掏空的崩溃,金字塔底是指广大的农民和普通的工人以及生存下等水平的人,这部分人是多数。即使是少数,绝对数量也 恐怖,比如太平天国,在江南都不受欢迎,帝国主义也不欢迎,朝廷也不欢迎,却能在江南造成巨大的破坏,曾经占据半壁江山。贫富差距、社会不公以及由此而导 致的离心力和道德崩溃是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如果恰逢外部侵略,则饿殍遍地,战时人不如太平狗。

这 第二个软肋,毛泽东深刻地看到了,所以毛泽东努力打造一个让广大农民和一线工人—也就是毛所说的无产阶级,或被现在年轻人时髦词汇所讽刺的低素质国民— 得到基本保障、让资本家有限致富或不许致富的社会制度,而且毛基本上打造成功了。毛时代的社会结构这很象北欧加拿大等国家一线的工人收入和白领阶层很接 近,基本医疗和教育得到保障,无产阶级在政府有代言人,无产阶级有选票—尽管候选人通常是资产阶级人士,但选谁是无产阶级说了算。毛时代的社会架构比邓时 代更接近西方发达国家,但在数量上的差别大,也就是国民平均财富比西方国家差一大截,此外,由于资源有限的现实的基础,暂时不允许资本家支配资源,其他的 方面,在质上,却和西方国家很相似。而邓时代,在总量上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质上,却和西方国家有了巨大的差异,姑且不论科技上的成就对比。邓以为,少数人 富起来,就会带动多数人脱离贫困,然 后达到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我周围的中国人说我是被毛愚弄的受害者,我常常感到他们只是自我感觉了解中国,实际上他们连毛泽东时代的经济结构都不知道, 却在那里大谈崛起,很是有趣。)

邓彻底颠覆了毛的治国思想,邓注重的是如何打造金字塔顶,让人看到金字 塔顶的辉煌。邓也成功了,然而,金字塔底层却被掏空了。假如一个国家不是外向型侵略 的国家,则资源一定有限,一部分人富了,另一部分人必然更穷,或下一代的被这一代占用。而且,世界发展到今天,想重复西方国家掠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方式,已 经不现实了,毛看到了这一点,但邓没看到。所以,中国取得资源的方式是:向内发力,这就导致在邓时代,基本上是城市剥削了农村,而在城市里,优势阶层剥削 了弱势阶层,农村也如此。所以,一个奇怪的局面出现了:中国的富翁越来越多,世界上到处是中国产品,一片崛起的信心和呼喊声;另一方面,农村孩子上不起 学、看不起病等更加严重,社会治安急剧恶化,而大学扩招惠及的主要是城市,牺牲的是农村(毛泽东时代大学生里,农村/城市刚好7/3,而现在是 4/6)。 有趣的是,能上网的人基本上都是邓路线的受益者,基本上不关心或讨厌思考自己所受益处的根源,或乐观地认为农村的那些问题正在解决。

邓 的这个路线本来应当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然而,问题就出在这。现在捧邓的比当年捧毛的要坚定百倍,因为捧邓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捧毛却不一定—所以有人骂 毛是皇帝,喜怒无常—。中国的资源,无论水还是能源,包括曾经认为用800年的煤,最多再用20年!就算发现了更多的油田,也意味着更多的污染和水资源的 消耗。而可悲的是,中国金字塔顶打造起来后,什么钱都花过,就是没有在全民免费的基础教育上予以普及,加上计划生育的逆淘汰(优者少生),中国的平均国民 素质下降很多,所以想学习日本韩国等消化外来技术再发展自身技术的路子在50年内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这三十年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所 以, 三十年后的中国 是什么样的中国呢?在我的眼里,是这样的:灰蒙蒙的天空,油绿绿的湖水,严重的两极分化导致的两极中国,贪污腐败盛行,社会公义的丧失,农民和工人广泛的 抗争和动乱—最轻也是马克思所说的破坏生产工具等,黑社会普遍,暗杀盛行,完全是解放前的景象。 为了避免这一切的发生,中国最好的结局就是走向一个折衷:拉美化或印度化。也就是说,享受民主的假象,永远做一个二流国家。

现 在很多想回国发展的,基本上就是奔着钱去的,假如回国没有几个钱,基本上就不会回国。这种世界观没什么错误,但确在客观上说明了一点:所谓目前中国的吸 引力,其根本在于能满足很多回国者的自私心,中国的更深层次的向心力,比如不计个人得失,报效民族的,也许只曾经在毛泽东时代昙花一现而已。

对于我个人,我的孩子在国外出生,无法具备中国国籍,我曾回国多年,然而,一切以钱为衡量基准的氛围,我不喜欢,我更愿在北美做个项目经理。我不愿我的孩子 长大后生活在一个充满动乱因素和生存困境的国内–除非我相信他们能做资本家–然而我没有这个信心。 此外,中国已经在我的孩子出生前拒绝了我的孩子的中国国籍,因此,假如我的孩子不为中国效力,我也没有犯罪感。然而,我自己有这个犯罪感,因为中国培养过 我,所以我会尽力利用各种机会为中国作点贡献,但这不表明我看好30年后的中国—那时我很老了,假如我现在回国,那时下岗怎么办呢?

那些官员富家人士,都高唱祖国的凯歌,然而就是他们,把孩子送出国外,我相信他们的选择一定是最正确的,因为他们最了解中国。所以,我还是选择,最终回到了北美。

所以,那些考虑海龟的人,多想一想:假如你能抓住中国的这三十年,就回去,自己混好了,孩子自然会好,到时有什么问题再把孩子送出来就行了。然而对于我本人,由于我不是做行政的料,所以我料定我退休后没人买我的帐,到时我帮不了孩子,所以干脆就在北美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1-29 23:12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大汉天生;2432781
  
那些官员富家人士,都高唱祖国的凯歌,然而就是他们,把孩子送出国外,我相信他们的选择一定是最正确的,因为他们最了解中国。所以,我还是选择,最终回到了北美。

所以,那些考虑海龟的人,多想一想:假如你能抓住中国的这三十年,就回去,自己混好了,孩子自然会好,到时有什么问题再把孩子送出来就行了。然而对于我本人,由于我不是做行政的料,所以我料定我退休后没人买我的帐,到时我帮不了孩子,所以干脆就在北美算了。


我也是这么考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21:41 | 只看该作者

落基山人:程朱理学(道学)对中国文化的改变(或伤害)

程朱理学(道学)对中国文化的改变(或伤害)



说孟子对中国文明的衰落负有文化上的责任,其实质是指程朱之理学对中国文明衰落负有文化上的责任。因为孟子是程朱他们抬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为他们所利用的。



说程朱他们是儒家思想,这是很多人这样认为的,而《四书》也被认为是儒家之经典,尤其是其中与《论语》齐名的《孟子》,《大学》,《中庸》三篇,这三篇是程朱他们新加上去的。中国的文人向来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孔子本人便是述而不作的典范。要不是孔子的弟子们将孔子的言行记录在《论语》中,我们现在可能就看不到孔子当年的风采了。



中国后来的文人也是如此。他们其实一直有自己的观点,但他们就是不直接说,而是要找出一些于自己有利的书来,尤其是古代的一些著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他们自己只是做一些注释性的工作,意思是说,你看,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古人早就这样看了,其目的,也是为了“以重其言”。



程朱他们也是这样的方法。他们找出《孟子》,又找出《大学》和《中庸》来,以此来表达他们的新的观点。



《大学》被认为是曾子所著,《中庸》被说成是子思所著,可现在的学界普遍认为是伪作,即是后代的伪作,为秦之后的产物。



其实后代的学者也不是那么好骗的,他们普遍认为程朱他们的新思想,不仅与孔子的思想不同,而且也与历代的儒家思想不同,因此他们称程朱的思想为理学或道学,其原因就是如此。



中国的文人特别愿意搞什么古已有之,或假托圣人之言这一套。也特别愿意搞一脉相承这一套,其实他们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已经非常不同了,但为了使人们易于接受,他们就是这样搞,这就会使后代产生错觉和产生偏差。



笔者认为,程朱他们的思想受佛教的影响特别的巨大。方法论上基本完全继承,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用了中国自己的一些词汇,比如什么无极,太极,阴,阳,有,无,动,静,心,性,先发,后发,理,气之类,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将中国原有的儒家,道家,名家,阴阳家的词汇合作一处,很有集大成的气魄,但其本质基本就是佛教的东西。只不过将佛教的东西本土化了而已。把成佛改成了成圣。所以,从表面上看,理学出现以后,中国的佛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原因也是在此,因为理学或道学已经代替了佛教,但也仅仅是一个成功转型的中国表述方式的佛教思想而已。所以我们说,佛教在中国不是失败了,而是胜利了。



程朱理学的核心内容有理气论(本体论,宇宙论),格物致知论(认识论),心性论(伦理)和人生修养论。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中国先秦思想中所没有的,基本是继承佛教的东西。而伦理和人生修养也被改变了许多。



程朱他们还利用了孟子的王霸思想,将中国古代的大的朝代,使中国文明向上走的朝代几乎一棍子打死,如秦代,当然是霸,汉武帝也是霸,唐代,也是霸,大概只有宋代是王天下,而宋代的王天下最后只能被异族灭掉。王霸思想被他们理解得非常的狭窄,这也害了后代的中国。



程朱的理学和道学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严厉的伦理观,这个伦理观在中国后来的明清两朝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基本是坏的影响。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三纲,一个就是同样大名鼎鼎的存天理灭人欲。



这两个伦理的思想既不是从孔子来的,也不是从儒家来的。那么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从孔子来的,因为孔子在《论语》中谈到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其实是孔子的为政思想,也是孔子的名家思想,就是要正名。孔子的意思,非常的明显,也从无异议,就是,君君,就是君主要像君主的样子,臣臣,就是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也要像儿子的样子。这样做了,一个国家就治理好了。



可是,到了程朱他们,就变成了,君为臣纲,意思是君主是有绝对权威的,臣子要无条件服从君主,无论君主做了什么。父为子纲也是如此,夫为妻子纲也是。这是一个相互统属的概念,一个绝对权威的概念,与孔子的本来意思相去甚远,风马牛不相及。



而这个三纲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孔子来的,也不是从儒家来的,而是从法家思想中来的。我们其实可以想象一下,法家很讲等级秩序,在伦理上也非常的严厉。是从法家的韩非来的。韩非有“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程朱只是又加强了这种绝对服从的语气,并将其上升到“纲”的高度。



三纲在明清两代实行的结果,就是产生了非常严厉的伦理效果,也产生了无数的贞洁牌坊。流毒甚广。表面上好像很能净化人心,等级森严,中规中矩,实质不过是更加压抑人性,也产生了更多的假道学而已。



中国在汉唐时代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其文化的宽松,有包容性。汉代的公主可以再嫁,卓文君与司马相也可以私奔;唐代的妇女可以穿低胸的衣服,公主也可以再嫁,改嫁,非常的宽松。等级秩序也不那么强调,如汉武帝的母亲是歌女出身,汉武帝也可以娶歌伎卫子夫,还可以立其为皇后;骑奴出身的卫青也可以当汉军的大将军。



我们再来看存天理灭人欲。



这个提法,是将天理与人欲完全对立起来,一个要存,一个要灭,非常的严厉。这与孔子的思想大相径庭,因为孔子有“食色,性也”的论断,即人的基本欲望没有什么伦理上的好坏之分,也没有善恶之分。



那么,这个存天理灭人欲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孔子来的,也不是从儒家来的,而是从佛教中来的。“存理去欲”是二程源于佛教华严宗的《净染》。佛教要成佛,其一个工夫和手段就是靠去掉人本身的欲望,因为他们认为人本身的欲望是世俗中一切恶事的起源,因此为了达到善,为了成佛,就要灭掉这个人的基本欲望。这对于佛教徒和和尚们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所以中国的和尚,一是要吃素,二是要戒色,要守独身。程朱他们居然就直接将佛教的东西引入到理学中,并影响中国明清两代。



很奇怪,日本的和尚就可以结婚生子,也不见得中国的和尚比日本的和尚道德高尚到哪里。其实禅宗讲心,不太在乎这些外在的律法。日本的佛教受禅宗影响很大,因此讲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个存天理灭人欲,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基本都是坏的影响。而且还累及了孔子,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要打到孔家店,破三纲五常,破存天理灭人欲,其实打的都不是孔子的思想,都是程朱的思想。



程朱他们的理学和道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主要是在明清两朝,800年之久。也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以笔者的观点,基本都是坏的影响。中国文明在明清两代的衰落,其文化上,程朱要负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3 21:27 | 只看该作者

海外华人遭遇的最大人生陷阱是什么?

搜狐    2009-12-10 01:45:08


    好不容易适应了西方社会的文化与价值,一旦在中国机会的召唤下回国,却又要碰到反过来的文化不适应症、即人们常说的“反向文化冲突”。一个人如果不适应自己从小生长的文化,成为所谓的“假洋鬼子”,不是悲剧是什么?

    对于那些留在国外工作定居的朋友来说,他们最大的悲哀在于,经过非凡的努力,适应了西方文化、融入了西方社会、甚至把自己彻底西方化之后,一个永远无法融合的问题:种族认同的困惑将陪伴他们一生……

    始于19世纪的中叶的中国人出国移民和留学的历史,始终交织着个人谋生与发展和民族救亡与复兴这两大主题。最早从广东沿海去北美修铁路的华工们,他们的出国目的就是为了出卖劳力挣钱活命。而晚清政府送那些十一二岁的学童赴美留学,其根本动因则是因为:历史走到了那个年代,中华帝国已经无法闭关自守,不向西方学习和开放,其实已经没有任何出路!
     
     这个发端于十九世纪中叶、关乎个人与民族生存与兴亡的历史浪潮,在过去二十年里,达到了新的高潮。但是与实际需要相比,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人数与规模,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在未来一、二十年中,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与这个伟大历史进军同步前进的,就是中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向世界迈进、与世界融合的过程。就是当代青年向世界学习、与世界接轨、向世界挑战的过程!

    谈笑之间,中国人出国的动机和目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简单说,出国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出国求学求知,以便回到中国社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不再是寻找“生活天堂”的通道。加入WTO之后,中国与世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懂得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之间的竞争。

    但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从来都没有铺满鲜花,而是荆棘丛生,充满了个人生活的失落与错位。一方面,青年为了个人和国家的未来,需要出国求知;另一方面,出国却给出国者带来重大的挑战甚至是危机:为了未来,往往要否决现在;为了未知的成功,往往必须放弃已有的成就。当我看到无数终于获得成功的幸运儿乘着国际航班飞向蓝天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他们前面坎坷的泥泞小道。这就是新东方学员们身上所聚焦的当代青年奋斗的无奈与悖论。

    为出国付出惨重代价的朋友们,他们人生可能遭遇到的最大的陷阱、或者影响他们人生幸福的最大陷阱之一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中西方文化冲突。不彻底“融入”西方文化,你就不能在当地生存发展,即使回国,你也不能算是“学成”归国——留学生最重要的使命,并不是技术,而是对于另外一种文明的把握和传播。

    于是你学习。但好不容易适应了西方社会的文化与价值,一旦在中国机会的召唤下回国,却又要碰到反过来的文化不适应症、即人们常说的“反向文化冲突”。一个人如果不适应自己从小生长的文化,成为所谓的“假洋鬼子”,不是悲剧是什么?

    于是你不回国。但对于那些留在国外工作定居的朋友来说,他们最大的悲哀在于,经过非凡的努力,适应了西方文化、融入了西方社会、甚至把自己彻底西方化之后,一个永远无法融合的问题:种族认同的困惑将陪伴他们一生。种族差异,是文化认同之核心、文明冲突之母。是几乎无法协调、融合的初始价值。

    让我举两个经典例子来证明我对于种族融合的悲观主义: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女士,是五十年代从香港来到加拿大的第一代移民。尽管她本人并不把自己当作中国人看,比如她的姓名是:Adrian Clarckson,用的是她的前夫的姓,但她成为总督之后,华人媒体还是把她欢呼为华人从政的光辉代表——在这个例子里,华人社区把一个与自己血缘相关、但文化并不相同的人,当作了自己人。伍总督的尴尬是永恒的。(由于伍冰枝一直不与华人社区进行沟通认同,华人社区在发现自己对伍冰枝肉麻不成趣之后,又对她采取了一种冷淡和排斥的态度——徐小平加注于2005年)

    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美国国会唯一的一个华人议员David Wu。他在2001年5月应邀去美国能源部演讲,到了门口被警卫大公无私地挡驾在门口,反复询问他是否是美国公民,他拿出议员证来也没有用。使得这位华人在美从政骄傲的象征人物倍感失落……在这个案例里面,作为彻底美国化并且攀上国会议员如此高位的David Wu,遇到的是非华人族群、或者可以说是主流社区的“另眼”看待。吴议员的苦恼是深远的。、

    伍冰枝或者DavidWu,他们已经是在西方社会登峰造极的华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两个故事,最经典地印证了我想表达的一个主题: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也许能够获得物质和事业的一切,但有一种东西却注定有所欠缺:基于民族和种族特点的中华文化环境。失去这个环境的华人,无论你如何成功,不管你多么富有,其生活总会令人感到某种巨大的缺憾。、

    为了生存与发展,华人不得不离家背井到海外寻求出路。但是,人口浩渺的中华民族、幅员广大的中华故土、影响巨大的中国文明,使得华人出国有了一个非常不同于其他移民族群的特点:这就是全球范围内炎黄子孙在种族和文化基础之上的一致认同性。这种认同性,当大家在国内时,体现出的是一种和谐而充实的生存状态(比如全国一致欢呼申奥成功,狂欢世界杯出线);当人们到国外时,则表现出一种精神的互相依托和支援。

    海外华人,无论什么身份,什么状态,他们永远的精神依托,就是中华文化的自觉、亚洲祖国的意识。不同的人对这种认同心理的评价和看法是不一样的,有人赞美它,有人厌恶它。但无论如何,它将永远驻扎在海外华人的灵魂深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21:43 | 只看该作者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美〕赛缪尔•亨廷顿 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 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使我深受启发。本书中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关于文化在人世间地位,最明智的说法或许就是丹尼 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两句话:‘保守的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 是政治。开明的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简单的解释可以是,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制度,而“文化是制度之母”,人们的 心态和思维方式,决定着人们如何组织社会生活,如何实现社会进步。政治的主要作用其实并不是直接改变社会制度,而是通过对文化——也就是人们的心态和价值 观念间接的对社会发生影响。
本书的多数观点涉及众家之言,是对文化之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多角度观察,其中存在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有 的学者认为“不发达是一种心态”,指出了文化对社会进步的核心制约作用。对于社会进步,学者们则认为就是“走向经济发展和物质福利、社会——经济公正及政 治民主”,相信这也是符合绝大多数人的理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2 21:56 | 只看该作者

ZT:一代辛苦二代得利?加拿大华人困惑:谁是移民受益者 中新网

一代辛苦二代得利?加拿大华人困惑:谁是移民受益者 中新网

 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国人怀揣着各自不同的梦想走出国门,或成功、或失落,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经历并非一如最初的梦想般美好。有媒体曾指出,烦恼似乎是移民生活伊始即出现的伴侣,甚至是全部移民生活感受中最强烈的最根深的。这也在一些海外华侨华人身上得到验证,加拿大《星星生活》22日刊发专稿,讲述了作者移民的困惑,讲述移民子女、父母各自面临的烦恼,探讨谁是移民真正的受益者。

  原文摘录如下:

  当年出国的时候,我好像没有考虑过什么为了下一代的书包轻一点的问题,似乎当时最典型的想法就是外国比中国,感觉只要是外国都是好的。当然还有一个很遥远的梦,比如能开上自己的车,住上自家的独立房什么的,而且带着一种不现实的想法:只要我肯吃苦,能吃苦,就一定能成为人上人,从此过着快乐的生活。

  出国后才发现满不是那回事,要面临许多困难,而且很多时候吃苦并不能解决问题。可是当年出国是自己选的,怨不得谁,于是就把自己的失意收起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时常对儿子说:你要努力啊,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有一个更好的将来,我们可不能白做牺牲啊。

  移民真的是第一代辛苦,第二代得利吗?其实不然,虽然我在口口声声地说自己如何生在水深火热之中。其实自己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适应新的国家,学习新的谋生技能,力图站稳脚跟上了,我并没有多少时间去痛苦。再加上我带着成熟的来自原住国的文化,固然我在慢慢向主流靠拢,可是我并没有多少因为文化的差异而过多挣扎。

  在我看来,虽然适应新的文化也给我的生活带来难度,可是这困难远比作为第二代移民的儿子要容易得多。

  事实上,儿子的挣扎从他入学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他本性是一个很热情的人,喜欢用拥抱表达感情。可是第一课他要学的就是“No Touch”,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唠叨最多的就是他喜欢碰别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教化,他已经基本上是一个外国孩子了,除了长着一张中国脸,他的言谈举止完全是西化的,彬彬有礼,却永远和你保持着距离。

  我不知道他形成这一性格经过了多少挣扎,我也不知道究竟该喜欢这种有时候甚至是冷漠的西方绅士风度,还是更怀念他原来的热情。如果儿子单单改变的是外表倒还罢了,实际上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困惑和痛苦也在增长。对于我们这一辈来说,生活中的大小琐事,还是遵循着从小到大带来的习惯,看问题也多半是中国的思维方式,又因为带着生长年代的烙印,把吃苦和节约作为美德。

  在家里,儿子随的是我们的文化,然而当他年纪变大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的时候,当学校和社会对他的影响越来越深的时候,这种文化的冲突和夹击就变得越加明显。儿子因为来得时候小,没有语言的困扰,学校的功课他也能应付得来,我们所提供的生活虽谈不上富有,倒也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不至于让他有太多自卑。因此,他的时间和精力就全在中西文化的平衡上了。

  我不想简单地告诉他哪一种文化好,结果弄得自己自相矛盾。比如如果我说西方的好,那么为什么他还学习东方文化?如果东方好,那么问什么我们要出国?或者更进一步地同他讨论种族问题,白人好看还是黑人好看?因为无论哪种文化都有利也有弊。

  儿子的这种困扰待他长大了就会好些吗?恐怕他还会再次遇到难题,情绪上会象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有的时候为自己是中国人骄傲,有的时候有会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受到困扰,两种混合的文化,或者还要加上我们这多少也有混合文化的父母的教育,使得他在两者之间漂移。

  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应该大于我现在所受的苦吧?我的苦因为太忙,因而不觉得苦,而他的苦,因他生活中没有经历多少痛苦,故此变得更苦。移民这种扎根的苦,一直要到第三,第四代才会摆脱。因为第二代已经把根扎的比较深,而文化的传承也因为第一代的逝去变得很弱,他们就会把这里当作自己真正的家了。

  这样说来,孩子并不是我们移民的真正受益者,那么父母是否是受益者呢?周围有不少朋友移民后都把父母甚至岳父母办了过来,他们住上几年,就可以拿老人金,申请租金相对便宜的老人公寓,享受这里的福利待遇,让国内的老伙计好生羡慕。可是且慢,这些老人真的快乐吗?

  中国的习惯是小辈和父母住,老了可以照顾他们,条件好的还可以给他们请保姆。可是这里呢?那些与外族通婚的人就不用说了,他们恐怕是无法接受给老人养老的,就连那些百分之百的中国家庭,也都倾向于父母老了就住老人公寓,老人院,然后周末或者假期的时候看看,平时打个电话什么的。

  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有多少人敢把一个不良于行的老人放在家里呢?长期请一个保姆?恐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移过来的父母,在行动方便的时候是有一段好日子的,但是到了最后的日子,恐怕思念的还是老朋友,老环境和老文化了。对于那些为了不拖累子女,坚持要分开住的父母,这种思念只怕又深了一层。

  既然父母,子女都不是真正的受益者,而作为移民本身也是时常感叹日子艰辛,岁月如梭,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留下来而不回去呢?

  我不了解别人的想法,但就我和周围朋友的看法,尤其是女性,我们还是喜欢目前的这种生活的。空气,水源,食物,交通,卫生等,相对要好,尤其在自己有了一份不差的工作后,越发会喜欢这里的生活,我们很满足。然而对于大多数男性移民来说,特别是希望能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在国内发展,最后却为了家庭,为了能让妻子快乐,他们还是没有轻易选择回流。

  谁是移民的真正受益者?谁是家里压力小,生活又相对无忧的人就是那个得利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12-22 22:00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asun;2432887
捞个加拿大国籍先,加拿大不会让老人饿死的。再找机会回国捞。
严重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6-10 03:27 , Processed in 0.058590 second(s), 3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