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买房买生意上iU91
楼主: michael016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买VW大众车? YES OR NO?

[复制链接]   [推荐给好友]
241#
发表于 2010-2-24 23:36 | 只看该作者
加拿大汽车记着协会AJAC的2010年加拿大最佳汽车排名刚出炉,2010 VW GTI被评为$5万元以下的最佳运动型车:http://www.ajac.ca/web/ccoty/previous_byyear.asp

三年后还了小白兔,指定换VW GTI。本来去年就想换GTI,Dealer说Rabbit Sport就是GTI的配置,除了发动机不同,于是才开了Rabbit Sport,三年后铁定换开GT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发表于 2010-2-24 23:40 | 只看该作者
zt
Euro NCAP歐洲新車安全協會在2009年2月開始實施的新制撞擊測試,對於汽車撞擊防護測試邁入全新里程碑,也代表對汽車結構、安全系統的更高要求。2009年8月26日,NCAP公布了新一波的撞擊測試成績,此次共有Citroen C3、Honda Insight Hybrid、Kia Sorento、Renault Grand Scenic、Skoda Yeti、Subaru Legacy、Toyota Prius、VW Polo等八輛車進入測試,測試結果Citroen C3獲得四顆星,其餘7輛皆獲得Euro NCAP最高5顆星的安全肯定。其中 Honda Insight與Toyota Prius更是Euro NCAP本月測試積分最高者。

其中日系兩大廠的油電混合動力車Honda Insight Hybrid與Toyota Prius更在此次撞擊測試中正面交鋒,然而皆獲得不錯的成績。Euro NCAP同時也語帶讚賞表示,Insight Hybrid 與Prius不僅是相當節能的車款,在防撞的表現上也相當亮眼,其中在「行人」測試項目裡還達到本機構2012年的預期目標,實屬難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发表于 2010-2-24 23:43 | 只看该作者
Euro NCAP所公布的2009年撞击测试成绩名单前五名,皆获得了五颗星的总评鉴成绩
日本车有3款,世界最好的德国车就2款,某些人口口声声的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好车,却榜上无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发表于 2010-2-25 09:03 | 只看该作者
Zt
大众车是好,可为什么在美国愣是卖不出去,不是一般的卖不出去,是很卖不动;说丰田车不如大众,但在美国家有2辆丰田的绝对不在少数,难道是不了解汽车,或者笨?

美国的高速公路有车速限制(各州的标准不一),这就使德国车的高速性能优势减少了一半.山路很少,城市和乡间公路大都笔直,使德国车的操控优势少有用武之地。此外,德国车的高速运动性能优势还会引出其他一些令美国人感到不快的问题:德国车硬朗的悬架为高速运动所必须,清晰的路感会令欧洲人着迷,但对喜欢舒服的美国人来说往往显得过硬;德国车较硬的座椅可在高速运动中为乘员提供足够的侧向支撑力,但对经常直线长途行驶的美国人来说,显然不如柔软的座椅舒服;一定的路噪声、发动机的咆哮会令欧洲人感到风驰电掣的驾驶乐趣,但对美国人来说则是一种烦恼,他们需要的是安安静静。美国人对驾驶舒适性的追求还反映在绝大多数人驾驶自动档车型上,与追求驾驶乐趣的欧洲人正相反。
  
  总之,德国车的高性能优势对在美国路况上行驶的美国人来说,基本上是“性能过剩”,而与高性能相关的一些必要因素对喜欢舒服的美国人来说,简直是不堪忍受的弱点。

  大众的口号是“源于对汽车的爱”,请注意,不是“对消费者的爱”。这是典型的工程师文化——我创造最好东西,来“引领需求”。而丰田则奉行“销售经理文化”——我制造最合适的东西,来“满足需求”----以人为本---对消费者的爱。为设计一汽丰田生产的威驰,总设计师市桥保彦3年中24次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全面考察中国的环境、道路、车速的限制等情况,甚至住在中国人家里,以便了解中国人的需求特点。广州丰田凯美瑞的设计虽然是在日本完成,但根据中方的要求做了大量修改,据说来来回回折腾了8次,最终由合资企业老总签字拍板。德国人会这样做吗?

丰田攻德国车之短的做法,不仅满足了美国人的需求,还为自己带来了成本优势:把车做得更舒服、更安静,其难度和成本远远低于把车做得更高速、更运动。此外,无可匹敌的丰田生产方式TPS也使丰田车的成本优势更加突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发表于 2010-2-25 11:38 | 只看该作者
[quote=asun;2501307]丰田股票止跌企稳。昨日上涨3.89%,收于74.33$.
我对日车最大的抱怨:中规中矩,缺乏激情。最好是买日车,偶尔出去偷偷腥,过一把欧洲车的瘾。[/quote

到加拿大很多年了,前后买过 5两车,第一辆是Ford Forcus Station Wagon,  二手的,3年6万公里,在车行买的Lease退租车,才9000刀。开了一年,没有任何问题,个人比较喜欢,后备箱比较大,把后排座放下来,可以当双人 床,曾开着它从蒙特例尔到洛基山玩,一路上就是将车当床。期间也收到Dealer一次召回信,说是某个地方有什么隐患,但记不清楚具体什么问题了。由于我 当时正准备换车,所以也就没有搭理这个召回。总体上,我对该车打75分。

但是因为是手动车,老婆不能开。后来就换了一款TOYOTA  Camry二手车,4年9万公里,V6 ,  1万元从个人手上买的。这款车开了2年多,我非常喜欢这款车,动力强劲但发动机声音极小。加速性能很好,在马路上想超个车,轻轻一点油门就窜过去了。当时 经常去美国和其它省出差,由于自驾车出差,公司有补贴,而且我又喜欢开车,所以,在1000公里之内并且时间不紧的话,我一般都是开车去。开这个车旅行觉得很轻松。这款车虽然是二手,而且公里数也比较高高了,但除了正常 维护,没给我添任何麻烦。无论是质量还是驾驶的舒适性,我对它的评价都很高。所以,我认为在全球Camry的销量很高不是浪得虚名。我对该车打分 90分。

在 此期间,因为老婆要送2个小孩上学,她又lease了一辆Mazda  3新车,我偶尔也开开,老婆很喜欢但我不喜欢,主要感觉就是车太小,但这个车质量也没有什么问题。直到去年退掉,快4年才开了2万公里。给车行检个大便 宜。我对该车打分70分。

2006年,在蒙特利尔车站上看到 改款后的TOYOTA RAV 4,很喜欢它的外形,加上一直想买辆  SUV,所以,将Camry trade in给车行换回一辆 RAV 4 limited 版.  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辆车。无论是性能还是动力,操控性,车身大小等都比较符合我的口味。我可以说对它  爱不释手。4年来,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丁点毛病。虽然去年又lease了另外一辆 SUV,但舍不得退掉rav 4,最后力劝  老婆退掉MAZDA而将RAV 4留了下来。对该车我打95分。

美国车和日本车都开过了,想试试德国车,本想买BMW  X3的,但看来看去,对它的车身大小和内饰就是不满意,去年 Audi 推出Q5, Mercedes  推出GLK,终于有了比较,反复比较后,Lease了一辆 GLK 350。对这辆车我是  爱恨交加。爱的一面:喜欢它比较粗犷的外形,作为SUV,我认为外形还是野性点好,正是外形让我淘汰了内饰更好的Q5。还有就是很喜欢那些很方便的配置: 电动调节座椅并有3档记忆,自动感应雨刷,蓝牙通信使得开车时接停电话很方便,电动后掀背(这个功能非常好,尤其是在冬天购物,两手满满,不知道怎么打开 后车门,地下又湿不能将东西放置地上时这个功能太有用了)。还有就是它的动力很好,加速时发动机那种低沉的声音显得非常从容自信。另外就是自动油耗统计, 它仪表盘可以显示百公里油耗指数 (我这款车到目前是13.3 L/100 KM,如果准确的话,比RAV  4油耗还低)。但是,我对Mercedes的质量确实不太满意。首先去年夏天正热时,空调停止工作了,虽然厂家免费修好了,但心里总是一个疙瘩,毕竟还是 一辆才几个月的新车。 另外,我认为这个车的油箱设计有问题,加油时油枪总是自动跳停,其实根本还没加满。有时  一次加油油枪要跳停5-6次,搞得我根本不知道是不是加满油了。去dealer 那里投诉过,但都没有解决。不知道其他GLK 车主是否也碰到同样问题。  对该车,我给分:80

综合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丰田车在质量上还是比较可靠的。目前丰田召回事件,主要是设计问题。其实,不管是日系还 是美系德系,都发生过 召回事件。目前美国政府大力调查丰田,应该与想借此重振美国汽车业有关。

由于目前正在休假,有时间罗嗦上面一大 通。仅为个人感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发表于 2010-2-25 15:47 | 只看该作者
Post by zaiheyang
[quote=asun;2501307]丰田股票止跌企稳。昨日上涨3.89%,收于74.33$.
我对日车最大的抱怨:中规中矩,缺乏激情。最好是买日车,偶尔出去偷偷腥,过一把欧洲车的瘾。

到加拿大很多年了,前后买过 5两车,第一辆是Ford Forcus Station Wagon,  二手的,3年6万公里,在车行买的Lease退租车,才9000刀。开了一年,没有任何问题,个人比较喜欢,后备箱比较大,把后排座放下来,可以当双人 床,曾开着它从蒙特例尔到洛基山玩,一路上就是将车当床。期间也收到Dealer一次召回信,说是某个地方有什么隐患,但记不清楚具体什么问题了。由于我 当时正准备换车,所以也就没有搭理这个召回。总体上,我对该车打75分。

但是因为是手动车,老婆不能开。后来就换了一款TOYOTA  Camry二手车,4年9万公里,V6 ,  1万元从个人手上买的。这款车开了2年多,我非常喜欢这款车,动力强劲但发动机声音极小。加速性能很好,在马路上想超个车,轻轻一点油门就窜过去了。当时 经常去美国和其它省出差,由于自驾车出差,公司有补贴,而且我又喜欢开车,所以,在1000公里之内并且时间不紧的话,我一般都是开车去。开这个车旅行觉得很轻松。这款车虽然是二手,而且公里数也比较高高了,但除了正常 维护,没给我添任何麻烦。无论是质量还是驾驶的舒适性,我对它的评价都很高。所以,我认为在全球Camry的销量很高不是浪得虚名。我对该车打分 90分。

在 此期间,因为老婆要送2个小孩上学,她又lease了一辆Mazda  3新车,我偶尔也开开,老婆很喜欢但我不喜欢,主要感觉就是车太小,但这个车质量也没有什么问题。直到去年退掉,快4年才开了2万公里。给车行检个大便 宜。我对该车打分70分。

2006年,在蒙特利尔车站上看到 改款后的TOYOTA RAV 4,很喜欢它的外形,加上一直想买辆  SUV,所以,将Camry trade in给车行换回一辆 RAV 4 limited 版.  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辆车。无论是性能还是动力,操控性,车身大小等都比较符合我的口味。我可以说对它  爱不释手。4年来,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丁点毛病。虽然去年又lease了另外一辆 SUV,但舍不得退掉rav 4,最后力劝  老婆退掉MAZDA而将RAV 4留了下来。对该车我打95分。

美国车和日本车都开过了,想试试德国车,本想买BMW  X3的,但看来看去,对它的车身大小和内饰就是不满意,去年 Audi 推出Q5, Mercedes  推出GLK,终于有了比较,反复比较后,Lease了一辆 GLK 350。对这辆车我是  爱恨交加。爱的一面:喜欢它比较粗犷的外形,作为SUV,我认为外形还是野性点好,正是外形让我淘汰了内饰更好的Q5。还有就是很喜欢那些很方便的配置: 电动调节座椅并有3档记忆,自动感应雨刷,蓝牙通信使得开车时接停电话很方便,电动后掀背(这个功能非常好,尤其是在冬天购物,两手满满,不知道怎么打开 后车门,地下又湿不能将东西放置地上时这个功能太有用了)。还有就是它的动力很好,加速时发动机那种低沉的声音显得非常从容自信。另外就是自动油耗统计, 它仪表盘可以显示百公里油耗指数 (我这款车到目前是13.3 L/100 KM,如果准确的话,比RAV  4油耗还低)。但是,我对Mercedes的质量确实不太满意。首先去年夏天正热时,空调停止工作了,虽然厂家免费修好了,但心里总是一个疙瘩,毕竟还是 一辆才几个月的新车。 另外,我认为这个车的油箱设计有问题,加油时油枪总是自动跳停,其实根本还没加满。有时  一次加油油枪要跳停5-6次,搞得我根本不知道是不是加满油了。去dealer 那里投诉过,但都没有解决。不知道其他GLK 车主是否也碰到同样问题。  对该车,我给分:80

综合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丰田车在质量上还是比较可靠的。目前丰田召回事件,主要是设计问题。其实,不管是日系还 是美系德系,都发生过 召回事件。目前美国政府大力调查丰田,应该与想借此重振美国汽车业有关。

由于目前正在休假,有时间罗嗦上面一大 通。仅为个人感想。[/quote]


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发表于 2010-2-26 10:47 |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一句,德国车( 至少是Mercedes)的保养制度很好,1年或2万公里。这一点德国人比日本人地道。Toyota每6000公里要保养一次,就是想赚这点保养费。其实这没几个钱,但浪费车主不少时间。我试过几次,6000公里后无论是机油液面高度和颜色都很正常,6000公里换油完全是浪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发表于 2010-2-26 11:05 | 只看该作者
ZT:

  为什么不同品牌车的保养周期相差如此之大?“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相应的规定,但为什么会这么定我们也说不清楚。”这是在采访过程中多数4S店维修保养部门工作人员的回答。还有一些解释是“多保养对车有好处”。
<WBR> <WBR> <WBR>
  某汽车生产厂家售后服务部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厂家推荐的保养里程或周期都是根据零部件的磨损规律来制定的,根据具体车辆特性计算出的精确周期,是非常科学的。“因为车辆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机油的消耗和变质必然会导致其润滑功能的降低,对发动机的磨损率就会增大,从而使车辆的技术状况变坏。轻则会影响机器的工作效率,减少车辆的使用寿命,重则会因为机油的缺少导致发动机活塞干磨损,造成车辆的大故障。”
<WBR> <WBR> <WBR>
  这位负责人认为,之所以不同车系和品牌的保养周期大不相同,是由不同车辆的具体技术情况存在差异造成的。不同品牌的车辆配有不同设计的发动机,有些发动机的材质较好、精密度较高,磨损就会相对小一些,而有些则对机油的要求更高一些,甚至会有特殊的要求。因此一般的品牌车都需要与其相对应的原厂机油来起润滑作用。此外,保养周期不同,还和车辆的用途和使用环境有关,比如一些车辆是专门针对公务或商用设计的,用得可能就会“苦”一些;有些车辆是专门针对家庭设计的,私家车用得相对在意一些;还有一些车辆,在较恶劣的气候环境和不理想的路面使用,磨损率都自然会增大。
<WBR> <WBR> <WBR>
  既然厂家推荐的保养周期是根据科学规律计算出来的,那为什么这种推荐的保养周期仅在厂家承诺的质保期内强制施行,而出了质保期后,车主就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制订周期了呢?当记者提及此问题时,这位负责人表示,由于在质保期内车辆出现问题厂家是要承担责任的,因此在质保期内强制保养周期可以降低厂家可能发生的保修风险。


...

可为什么标准日趋同一化的汽车产品在保养周期上会有成倍的差别呢?相信任何一个厂商都不会将此解释为是由于自己品牌的车辆质量差、不皮实,所以需要勤保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发表于 2010-2-28 05:04 | 只看该作者
说越重越安全, 多少有些失之偏颇, 但要说越轻的却更安全就一定是误导. 抗不抗撞安不安全要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 不能一概而论. 咱没搞过汽车结构设计具体不敢乱说, 但就着所谓general engineering sense, 先把碳纤维加强复合材料铝镁合金等等航空材料抛开不谈, 减轻重量又要提高碰撞安全性至少可以看看结构设计和工程优化.
N久N久以前, 曾经见过一辆事故车, 是个老解放车, 那辆车的方向盘不可思议的靠近座椅靠背, 而外表看却变形不大. 据说那个年代很多车祸中司机受伤都是因为方向盘. 很多年以后才明白那是因为车大梁变形, 使方向机后移, 进而将方向盘推进了驾驶室.  有点儿跑题,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要说想要在碰撞时保护乘员, 至少要尽可能减少车楼子变形, 同时车楼子前边的东西也不要挤进来和乘员抢地方. 当然了, 这司机也别自己非要往前冲才行--这安全带的承载能力应该是3000磅, 谁要是觉得自己也气拔山兮, 两膀一晃有三千斤的力量, 也可以试试放弃安全带--又说远了.
回到结构设计上, 这老解放卡车是仿造俄国佬的吉斯而来, 后者也是仿造的, 原型是美国大兵二战时开着到处跑的那款万国牌哈维斯特, 我猜最早的生产时间能倒推到上个世界30年代. 那年头结构设计还不怎么考虑碰撞安全性, 一是车辆不多车速不高, 二来, 老实说我认为那时候还没开始有人研究结构强度, 这是二战中随着航空工业而发展起来的学科.
碰撞时想要保全车楼子, 对于直接撞到的, 没什么太多可选择的, 只能加强结构刚性, 这里变形吸能基本没什么用处. 所谓的变形吸能其实和空间换安全一样, 不是变形越大越好, 让出耶路撒冷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ABC三根柱子要够粗够壮, 可惜这个不锯开了不容易看到; 而门就要够重才好---重, 没错儿, 没什么可取巧的, 只有蒙皮够厚里面的钢条够粗的才能更抗撞. 不管向外开的还是向上开的门, 越是好车越能听出来关门时厚重的声音, 不管是日系美系还是欧洲系列都是一样, 不信找家二手车车行挨着个儿的车上感受去. 相比而言, 对于普通家用车来说, 德国车的确至少门很重, 我对passat的尤其印象深刻.
对于没有直接撞上车厢的, 要不就把底盘做得帮帮硬, 就像哈维斯特一样的路数, 保证碰撞以后不变形, 保证这个还真有点儿不容易, 一是不知道得造多厚重的底盘, 二来这还得保证受力一定得只穿到底盘上; 另一种办法就是让碰撞点到车厢之间结构的总刚性较低, 碰撞时这部分结构尽可能变形, 从而分担最大量的动能, 以避免将能量分担到车厢结构上. 这种设计上就有很多讲究了, 首先要大动员, 要求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响应碰撞带来的热闹气氛, 但也不是每个都让参与受力, 比如说发动机, 在那种情况下就是一个累赘, 最好吊销丫挺的车籍, 让丫挺的到车楼子底下当垫背的去(这个正撞时驾驶室上升到发动机上边的概念大概当下所有轿车都已经采用了, 印象里可能在十几二十年前看汽车之友里介绍说是小日本最先实践的, --想起来愤恨不已, 日本车在结构上的水平是很高的, 不承认不行. 不过这不是买车的充分理由, 尤其三菱富士和丰田我反正是不买, 这主要和他们进入中国太早有关, 而且还是不请自来. 想到这几个牌子当时在中国天上地上嚣张, 再坐在它们后面我总有种当伪军的感觉, 不爽, 这开车最忌不爽强开, 没办法所以只好多花些银子, 我还是保命要紧--又跑远了, 打住, 咱回到结构上来). 好的结构设计应该让可变形的部件都分担受力, 这样每个部件都可以轻薄点儿(不是作纨绔子弟的那种轻薄样, 不过就有人恨不得是羽衣霓裳的那种轻和薄), 总下来质量还可能低一点儿, 这还得靠和每个部件讨价还价, 所谓的工程优化就是个权衡利弊左右逢源的活计. 从碰撞实验的视频上可以很感性的看出结构设计的成功不成功来, 那种变形只发生在前边, 越靠近驾驶室覆盖件越少变形的车一定安全性高. 前一二年在网上看过一部国产车拿到德国做的实验, 的确是惨不忍睹, 最明显的就是引擎盖, 基本没有变形直接脱离车身, 打到风挡上差点切进去, A柱位移明显, 而方向盘和仪表板也剧烈冲向椅子背--像是驾驶室不是上升反倒下沉了. 那个车是个SUV, 好像也是参考了一两种比较受欢迎的车型开发的. 一般来说车辆构造都比较直观, 学习起来因该比较容易, 所以我想那车子的结构应该不会差距太多, 那么问题就出在讨价还价上了. 的确这个除了涉及精确的计算, 更多的是很多经验的东西.
同等荷载下, 刚性系数小的变形大, 而这个过程中吸收的能量则是正比于变形量的平方和刚性系数的积, 所以就有了弱结构变形大, 变形越大吸能越多越安全的说法---不过这个说法是错的. 材料力学上没错儿, 那么刚性系数小又可以把零件截面积做小还可以拿刀把的料打刀刃, 又省钱又安全何乐不为? 别美了, 怎么不拿口香糖吹个汽车去? 这种论调成心隐藏了一个条件: 汽车上有多少空间可供变形的? 打开机头盖就能看到有多少空间了, 老实说实在是很为难那些搞结构设计的人. 而且越是小车越想做得轻, 而小车的空间更是有限(说道这里又想起日本车来, 一直都以为日本车同级别的车发动机会比美国佬的小一点儿, 还以为是为了省油, 直到有一次帮朋友鼓捣车才注意到他那台花冠机头舱里那么空, 猜想会有这方面的考虑). 这样的条件下必须要做到精确的统筹安排, 哪里可以给锤瘪了, 哪里则要断开, 或者商量一下要不什么地方胀出去一下, 总之能不向后逃的都是好战士. 在此之后就可以尝试哪个件粗点儿还是细点儿对整个结构的贡献, 先让哪个家伙折了对老大更有利些....计算起来很头大, 而最头大的是必须首先设定好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选的不好有时候干脆没解. 可是想想碰撞的情况实在太复杂了, 受力点, 受力方向, 力的大小...总之很难每个情况都能顾全到, 大小可能还好说点儿, 这个受力点和方向一变, 整个戏就要重新彩排一次, 而且可供变形的有效空间也很可能不一样了. 不过如果单单就是对着碰撞试验的条件解题, 想必就容易多了吧, 好学生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保证高分的轻巧结构出来, 不过得保证不要乱碰, 这样的结构有的地方是不能碰的---是不是照着实验条件做优化这个是我猜的, 不过可以保证一点, 就是考虑的情况越多, 结构就越重-除非改进结构构型或使用先进材料.


Post by sybca;2500785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达国家,汽车的重量是向着轻量化发展的,即使车内各种配置不断增加(也就是说,美国人和欧洲人将他们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于越来越危险的境地,而且是明知故犯,自讨苦吃,不自重。)

而很多人却抱着车越重越好的老黄历自我陶醉着。。。。。欺骗他人着。。。。。

即使是很多人钟情的美国车厂和欧洲车厂,也一样大量生产着比许多日本车轻许多的车(他们远比日本人还不怕死,还危险。)

而中国车相对是最重的,(所以中国人是最珍惜自己生命的。)资料来源于最权威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安全质量却是最差的----安全性差2-3个等级(原来是自相矛盾的)

所以“重量安全学说”是最不可靠的,自欺欺人的,荒诞无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发表于 2010-2-28 10:38 | 只看该作者
看看大众Golf(大众入门级)是如何把本田雅阁(比Golf高两个级别)撞成敞篷车的,One picture is worth one thousand words,各位专家闭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1999 - 2024 by Sinoquebec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摘抄  |  GMT-4, 2024-9-21 02:53 , Processed in 0.053627 second(s), 34 queries .